西夏是党项族所建,党项为羌族的一支,称为党项羌,原居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故称析支的地方。后逐渐向周围扩张其势力。公元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于历史记载,隋唐时附属中原王朝,并逐渐向东北迁徙。
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西夏先祖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任命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夏州党项政权开始。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辽兴宗重熙元年,夏显道元年),宋授党项首领李元昊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
次年李元昊在兴庆府扩建宫城殿宇,建立官制,规定服制。下秃发令。公元1038年(宋宝元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至公元1227年为蒙古族所灭。大夏王朝地处宋、辽之西,故历史上称为西夏。党项羌原为游牧民族,一向以武功立国,但在经济生活与文化上逐渐受汉族封建体系的影响,到西夏中期的仁宗仁孝时期,由于崇尚儒学,实行科举取士,失去骑射尚武的传统,逐渐沉湎于安逸侈靡之中,自此西夏走向衰败的道路。
蒙古族成吉思汗的铁骑多次进攻西夏国土,西夏文物典籍屡遭损失,西夏的服饰文化,也只能从一些历史陈迹中见其一斑。西夏的服饰实物,在考古发掘中尚无完整的发现,但西夏的洞窟壁画、木版画等人物绘画,却保留了不少党项族的着装人物形象,如莫高窟第109窟东壁西夏王及王妃供养像,西夏王高167厘米,头戴白鹿皮弁,穿皂地圆领窄袖团龙纹袍,腰束白革带,上系鞢(diéxiè音蝶屑)七事,脚登白毡靴。手执香炉。身后侍从打伞撑扇,都戴白色扇形帽,窄袖圆领齐膝绿地黑小撮花衣,束鞢带,白大口袴,白毡靴。
王妃鬓发蓬松,头戴桃形金凤冠,四面插花钗,耳戴镶珠宝大耳环,身穿宽松式弧线边大翻领对襟窄袖有袪曳地连衣红裙,手执供养花。这种衣裙与回鹘女装完全相同,可见她采纳了回鹘女装的格式。西夏与回鹘在军事、经济、宗教、文化方面关系密切,敦煌当丝路要冲,西连回鹘高昌,李元昊于公元1036年攻取瓜、沙、肃三州,尽收河西地后,改革礼乐制度,设番、汉二字院,西夏王穿汉式服装,因为他希望与中原皇帝平起平坐。
而王妃则穿回鹘装。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男女供养人为西夏高级官员,男戴有檐小毡冠或扇形冠,穿圆领窄袖散答花袍,腰束绅带,绅带外再束鞢带而不挂鞢七事。脚穿皂靴,女戴桃形金凤冠或金花冠,广插簪钗,耳挂耳坠,穿大翻领窄袖宽松式回鹘裙装,女子发式,或宽鬓掩耳,或鬓发垂髻,余发披于后背。西安榆林窟第29窟西壁南侧分上下两列画着女供养人,上方三身有西夏文题记:“女金宝一心归依”、“媳妇赖氏××一心归依”。
她们都戴尖圆形金冠,右边插花簪,耳垂耳坠,云鬓广额,穿交领、领口镶宽花边、右衽、窄袖、左右开衩的衣锦袍,袍内穿百褶裙,裙两侧和前方垂绶,脚穿翘尖履,合掌捧供养花,她们的服装就是党项羌的民族服装。同窟西壁北侧分上下两列画男供养人,上列三身,前两身高73.3厘米,第三身略低。西夏文题记知道是瓜州和沙州监军司官员父子孙三代,头戴毡帽,身穿圆领长袍,前两身帽前有金花为饰,腰有腰袱,腰带前有垂绅及地,脚穿皂靴。
后一身腰间无腰袱,帽前无金饰。身后随从三人,其中两人髡发,一人戴巾帻,两人穿圆领齐膝衣、长裤、绑麻线鞋,一人穿圆领长衫,腰带,皂靴。安西榆林窟第2窟有一对西夏武官和命妇供养人像,男戴毡帽,穿交领右衽袍,腰有腰袱(捍腰)、绅带两端前垂、绅带外加饰有圆銙的鞢带,脚踏乌靴。梳高髻、簪有钿花,左右双插步摇簪,耳垂耳坠,颈挂念珠,穿交领右衽窄袖高开衩长衫,内衬中单、下穿百褶长裙,裙左右两侧佩绶,前方绅带双垂,脚穿翘尖靴。
这类男女衣着,与1977年在甘肃武威县两郊林场西夏2号墓室出土的彩绘木版画五男侍图及五女侍图所穿衣着款式相类。西夏劳动人民,男子一般穿短襦短衫,小口长裤,有的小腿束绑带,足穿草鞋,女子则穿裙衫。在安西榆林窟第3窟内室东壁南端千手千眼观音像法光两侧,画着非常写实的犁耕图、踏碓图、锻铁图、酿酒图,可见到西夏劳动者一般的着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