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麻、纺线、织布、刺绣……穿针引线、巧手制衣,数十年的传承与积累,让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桥梁村四印苗村民王忠列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制衣技术,说起这个新窑四印苗世代相承的民族技艺,王忠列自豪地说道:“我们的衣服还卖到了国外。”
一件衣服,刻画着一针一线的情感,作为新窑四印苗服饰传承人,王忠列自8岁便开始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织布制衣,从种麻到蜡染刺绣,每一个环节她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而如今,55岁的王忠列也成功扛起了新窑苗族妇女一直传承的担子,让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民族文化符号。
“四印苗服饰所有刺绣的花纹都来源于生活,绣什么、怎么绣由个人工艺和喜好决定。”王忠列介绍,在苗族家庭,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家中妇女之手,除了平时穿的社衣外,每个妇女都会为家中子女准备一套结婚和民族节日穿的花衣,而制作一套花衣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包含了头饰、衣服、裙子等,要在蜡染之后一针一线绣上四印苗标志文化图案和各种精致花纹,一套四印苗花衣价值15000元左右。
粗麻布绣上民族符号成了穿在身上的文化艺术,长久以来,新窑四印苗都在用蜡染和刺绣图案记录传承文化,一身花衣不仅是四印苗工匠手艺的结晶,更是其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载体。
“织布绣衣是我们苗族妇女从小就学的看家本领,每个人都会。”王忠列坦言,在原来,制衣对于苗族妇女而言就是一门平常的生活手艺,只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传统苗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活,世代相传的苗族服饰手艺逐渐失去了传承。
直到近年来,随着政府着力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新窑苗族服饰成了六盘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忠列也成为了其制作的代表,经常带着自己制作的衣服外出比赛参展,赢得了众多奖项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苗族服饰吸引了大量关注,诸多“粉丝”纷纷寻觅上门,到王忠列家中定制购买产品,其中不乏外籍人士。
传承经历波折,看着民族服饰从自给自足到逐渐没落又兴起,传统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价值逐渐显现,王忠列心怀期许地说道:“我打小就喜欢蜡染刺绣制作服饰,如今从小学到大的爱好还能养家糊口,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承好,以后多做些好看的衣服,出去参展比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民族的东西,购买我们民族的东西,让村里有技术的妇女都能凭手艺吃饭。”(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