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之韵——明代服饰的文化寓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05 14:36:09  来源:《美育》
核心提示:明代服饰上的纹饰非常符号化且具有丰富的寓意。中国人将礼制观念、伦理习俗、审美情趣和色彩爱好等赋予服饰之上,构筑了独特的中华服饰文化内涵。

  明代服饰上的纹饰非常符号化且具有丰富的寓意。中国人将礼制观念、伦理习俗、审美情趣和色彩爱好等赋予服饰之上,构筑了独特的中华服饰文化内涵。


鸾凤圆补


  云纹是明代服装面料中较为常见的底纹图案。古人常将云和气联系在一起,把云看作天气的象征符号。云可造雨滋润万物,故延伸出了“祥云”之说。而且在神话故事中,长生不老的神仙都是驾云而来、乘云而去的,所以云纹还有长生不老的寓意。云纹,有时被单独使用为主题纹样,有时与龙、凤、蟒、飞鱼、斗牛、麒麟、鹤等纹样搭配应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有不同的寓意。另外,云纹的造型不尽相同,其象征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明中期以后,由如意与云头组合而成的四合如意云纹成为代表性纹样,被大量使用于男装之上。孔府旧藏明代大红色暗花纱绣云鹤方补袍、蓝色暗花纱缀绣仙鹤方补袍、墨绿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袍、茶色暗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道袍、蓝色暗花纱道袍、绿色暗花纱单袍、湖色云纹暗花纱单袍等服饰的底纹均为四合如意云纹。


  云纹具有蕴势之美、含蓄之意,将内“意”藏于外“势”之中,呈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四合如意云纹常以完美的弧度与曲线循环于“云海”之中,流动的线条和优美的造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呈现出行云流水的美妙态势,彰显着“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动态之美,有直步青云之感。


明代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上的刺绣纹样


  孔府藏明代服装底纹中还常见“回”字纹、“卍”字纹等文字纹样,以及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兰花和石榴花等花卉纹样。这些纹样常被应用于衣料、边饰和补子等部位,与平金、平绣、戳纱、铺绒等刺绣技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寄托了人们安居乐业、夫妻好合、多子多孙和多福长寿等美好愿景。


  在明代主题纹样中,代表吉祥美满的圆形纹样应用比较广泛。如孔府旧藏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圆领,大襟右衽,宽袖收口,左右开衩并纳褶,下摆前短后长,前胸、后背处各缀一圆形补子。补子上的图案为左凤右鸾。在流云的环绕下,鸾凤雌雄相对、凤协鸾和。凤彩尾挥舞,似彩虹当空;鸾卷尾上扬,如舒云凌空。虽然鸾略高于凤,但是整幅图案在视觉上既对称平衡又不显呆板,既丰满端庄又轻盈柔和,给人一种恬淡舒适、娴静优雅的美好感觉。


明代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贴里的云肩里飞鱼拼合图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吉服。吉服的纹样特点是大量运用了蟒、飞鱼、斗牛和麒麟等造型,并会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处呈云朵般分散排布,形成柿蒂形四合云肩,远远看去非常华丽贵气。这些主题纹样常采用一种类似太极图的排列组合方式。两个主体纹样或旋转对称或相向对称,并首尾相连,充溢着老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意味,故被形象地称为“喜相逢”。明代吉服通常以人的脖子和面部为中轴线,将蟒、飞鱼、斗牛和麒麟等主体纹样以“喜相逢”的形式或排列于柿蒂形图案之内,或分布于前胸和后背,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孔府旧藏男装中,明香色麻飞鱼贴里和墨绿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袍,以及女装中香色芝麻纱过肩蟒长衫、大红色妆花纱飞鱼纹妆花纱长衫和大红色绣过肩麒麟鸾凤纹袍等服装纹样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在这些服饰上,威风凛凛的蟒、飞鱼、斗牛或麒麟常两两首尾相接,并饰以海水、江崖、杂宝、彩云等辅纹,气韵生动,活泼流畅。


 

本文标题: 纹饰之韵——明代服饰的文化寓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94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