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装怎么演变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6-22 14:50:16  来源:苗学书院  作者:吴寿昌
核心提示:短裙化越来越严重,已有变成“短裙苗”之虞。短裙化的后果给原本身材并不十分窈窕的妇女带来的不是增加美感,而是恰恰相反。这在与同宗同族的黔西南苗族服装比较起来,特别明显。仅从美学的角度而言,黄平女苗装的短裙化应该休矣!东施效颦式的服装改革注定走不远。

  一、题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服装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服装也概莫能外。


  但是,如果任由工业化社会对民族服装带偏方向(工业化社会对民族服装的最大冲击就是去文化辨识性,使服装进一步趋同化、扁平化、功能化),任由市场化的功利诱导,那么,作为非主流的民族服装在其自然衍变中很容易发生严重变形,甚至是颠覆性改变。


  二、黄平为例


  谨以黄平女苗装为例。黄平地区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黄平苗族相对于他们的同宗同族、早在明清时期就逃难到关岭、镇宁、贞丰、安龙、兴仁的同胞而言,就可以看出,后者依然长裙、重帕、繁绣、黛色,俨然的“黑苗”风格。而前者的服装则显得变化太快太多,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黄平苗族服饰还是长裙,解放后,先是1980年代的裙改裤,后到1990年代的“现包头帕”改“定制头帕”,服装主色由过去的青色和紫色,逐渐变为兰色、绛色和红色,甚至是黄色。

  黔西南苗族中部方言服饰


  黄平服装快速衍变的同时,其手工女红也迅速让位于机器加工和电脑刺绣,早在2006年,该服饰大本营的谷陇街上就引进了七、八台电脑刺绣机,日夜不停地为在外打工、在外读书的苗家姑娘圆苗族嫁衣之梦。至于2015年之后,全州各地各族也先后普及了电脑刺绣,那是后话。


  话回工业化、市场化快速催生的黄平女苗装的加工方式变革和服装样式的更新,仅从随处可见的苗衣加工销售店就可略见一斑:传统的自产自用的加工方式已难以为继,改为专业加工、市场销售已成为必然趋势;服装的多样化、个性化兼大众化、装饰性和舞台装日趋强烈,而服装的仪式性、文化严肃性越来越弱化。显示出民族服饰衍变过程中极度的方向迷茫和文化浮躁。严重的,有的连服装的民族辨识度及民族支系辨识度都荡然无存。

  黄平苗族服装的变化历程(裙越来越短)


  三、问题及分析


  梳理黄平女苗装在衍变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短裙化越来越严重,已有变成“短裙苗”之虞。短裙化的后果给原本身材并不十分窈窕的妇女带来的不是增加美感,而是恰恰相反。这在与同宗同族的黔西南苗族服装比较起来,特别明显。仅从美学的角度而言,黄平女苗装的短裙化应该休矣!东施效颦式的服装改革注定走不远。


  2.从头到脚“一身红”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照理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颜色、服装款式的适当变化不可非议。问题是大家都相约式的将“一身红”一起流行了起来,把原本“黑苗”的青黛服装特性彻底地颠覆了,活活地变成了“红苗”,民族支系的辨识标志从何谈起!


  3.市场机制下的投机取巧,大工业化的化纤产品被广泛滥用,与传统绣织工艺相违和,鲜红鲜绿的舞台装越来越泛滥,民族服装原有的质感越来越缺乏。不反对材料的与时俱进,但应该留有民族文化足够的空间。


  4.绣片越来越少而银片越来越多,已经挑战大众审美的韧度。本来银片是给服装点缀的,现在变成了满身银甲,拍照都要降几档光圈才能拍成,否则,一片晕辉。适当炫富,无可非议,但过度炫富,不但有土豪之嫌,关键是失去了美感。而应该通过绣样裱注文化,用绣片装点轮廓,用几何图案构筑魂魄的,却越来越少。曾经引以为傲的“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装有被现代化大潮完全淹没的危险。


  5.更为出离的是,居然已有人尝试了“银改金”,即将银饰改成金饰,搞成了“满身尽带黄金甲”。够土豪了,但反而没有了银饰的洁白美感。苗族在现实世界里要与犹太人比富,无异于与龙王比宝,无异于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服装改革万万不能提倡炫富、斗富的野路子。


  

 

本文标题: 苗族服装怎么演变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9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