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入关以后,服饰制度从最开始的“剃发易服”制度,到后来的“润色章身,即取其文”,最终进一步完善,基本确定下来。冠服必须具有相应的等级性,不同的身份等级穿戴相应的冠服,纹样,颜色、面料,配饰与穿着地点,都要严格遵照冠服制度,清代皇帝冠服主要分为吉服,礼服,行服,常服,四种主要形式。宗室和百官冠服也是以此为分类标准,只是形制上有所不同。
礼服在清代冠服制度里,规格等级是最高的。只有在举行盛大典礼时穿,清代的宫廷礼服有皇帝的朝袍、衮服、端罩,后妃的朝袍、朝褂、朝裙,皇子及王公百官的朝服、补服等。朝服是清代规格最高的礼服,也是皇帝在上朝时穿的服饰,主要用于殿廷朝会、盛大典礼,重大军礼、外翻朝觐等。皇帝朝服分为三个款式,其中冬朝服有两款,夏朝服一款,根据穿戴者身份的额不同,用色和纹样都有所不同。比如皇帝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皇子用金黄。
吉服,整体为上下连属的通身袍,皆以龙为章,故又称龙袍。“龙袍”作为服饰的名称,直到清代才确立下来。其穿着者主要为宫廷的最高统治者们,比如帝后,皇太后等。主要穿戴场合为大型的吉庆活动,如庆寿,赐宴等。吉服的服装结构是箭袖,开裾得形式,是因为满族自古就有狩猎的传统,箭袖可以保护手背不被冻伤,开裾设计则更适合骑马。色彩主要以明黄色为主,通身绣了九条金龙,另外还有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穿吉服时,必须戴相应的吉服冠。
珠常服袍常服袍是指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礼仪场合所穿的冠服,常服的款式较为普通,也是马蹄袖,前后左右开叉,圆领、大襟的形式,花纹常用的是团花纹。性质介于礼服和吉服之间,严肃且庄重,在皇室丧期内的吉庆节日、忌辰等类似场合穿着,以示虔诚与肃穆。
行服是指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和狩猎时穿的服装为行服,君臣在狩猎,出征,巡行等场合所穿的冠服,满族入关后,虽然不再以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但是为了保持民族传统,皇室经常会举行外出狩猎的活动。行服的形制与龙袍类似,都是圆领,箭袖的右衽大襟窄袖袍,只是长度较短一些,将右侧的前下襟裁掉一幅,然后用纽扣相连,以便上下马,所以行服又称为“缺襟袍”。也是所有冠服里面最具有满族特色的款式,缺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对服装功能性的重视。需要注意的事只有皇帝穿的缺襟袍为四开衩,宗室只能用两开衩。
清朝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满族人统治时期,它为中国服饰纹样的历史续写了新的篇章。清代的宫廷服饰可谓繁縟华丽,精致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各种节庆、祭祀等重要活动所准备的服饰在图案以及色彩等方面都极为考宄。清代宫廷服饰纹样不仅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还融合了前朝服饰纹样的精髓,具有很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服饰纹样艺术既是民族精神文明的表现,也是中国物质文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