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两岸的山花灿烂,但比不过‘尼苏嫫’服饰上的绣花;也只有在这样山花灿烂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这么美丽的‘尼苏嫫’”
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支系最庞杂、服饰最多样的民族之一。彝族在我国分布得很广,主要聚集在云贵川三省,广西、重庆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和人数等原因,大小凉山的彝族服饰经常被当作彝族服饰的代表,从1999年发行的56个民族邮票中可见一斑:
虽然凉山彝族的服饰非常好看,也很有文化底蕴,但是它真的只是彝族服饰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各种千姿百态的彝族服饰不为人所知。笔者虽然是汉族,但是从小就生活在云南彝族地区,深深感受到彝族服饰文化的魅力,由于长期生活在红河州,对南部方言和东南部方言的彝族服饰比较熟悉,就先从人数较多的南部方言开始谈起吧。
聊服饰之前,还是想先对南部方言彝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尼苏语
南部方言即彝语南部方言,又称尼苏语,是彝语六大方言之一,使用人数达50万。操这种方言的人多自称“尼苏颇”、“聂苏颇”或“纳苏颇”(女性多数自称“尼苏嫫”等,“嫫”是对女性的称呼)。分布范围北至晋宁区,东至开远市、蒙自市,西至双柏县、普洱市,南至江城县、金平县,还延伸到越南、老挝的邻近地区。按照《彝语简志》上的划分方法,彝语南部方言又分为三个土语,即石建土语、峨新土语、元金土语,本文就按照这三个土语的分布地区来依次介绍南部方言彝族的各种服饰,由于本人的了解和认知有限,文中可能无法呈现南部方言区所有款式的彝族服饰,望读者们指正和见谅。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开始聊服饰啦!
#花腰彝
先从石建土语开始说起吧,石建土语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石屏、建水、个旧、开远、蒙自、屏边等县市,玉溪的通海县也有一部分。这一土语有南部方言中最著名的一支——花腰彝。
花腰彝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石屏县和玉溪市的峨山县,随着展现花腰彝风情的《花腰新娘》、《主播流浪记》等电影的上映,以及非遗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对海菜腔的传播,花腰彝的传统服饰和音乐似乎成为了继凉山彝族之后,大众对彝族文化的又一认知。
花腰彝这个称呼来源于他们的花腰带,花腰带以及全身服饰上的绣花都非常精致且有特色。花腰彝的女性盛装一般由长袖上衣、坎肩、头帕、花腰带、长腰带、长裤、绣花兜肚、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穿着起来比较复杂;男装只有上衣、马甲、腰带几部分,比较简单。
小女孩所戴的头饰被称为“喜鹊帽”,十分有特色,名字大概是来源于帽子的后部形似喜鹊尾。
花腰彝的绣花图案也非常丰富,绣花图案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图腾崇拜,包括马樱花、凤凰、火焰纹、点线方形纹等图案,以红色为主色调,并以银泡、塑料珠、流苏等作为辅助装饰。除了在衣服和配饰上有大量绣花,背带更是花腰彝刺绣的集中展示,绣花图案大且满。
总体来说,花腰彝服饰在发展的历程中,形制和图案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配色越来越鲜艳,大红、深红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式服装中只有年轻姑娘会用大红色的绣花,中老年妇女则多用玫红、水红等不那么鲜艳的红色;衣服的布料也一样,配色也越来越单一。
在绣法上,老式服装中挑花和贴布绣的比例很大,甚至超过平绣,现在的服饰上平绣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这些服饰上的变迁反映了花腰彝人民审美、技艺和生活水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