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是一种可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符号。按照符号学逻辑,符号的作用在于其能够传达特殊的信息,指示一定的寓意。通过走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马边、昭觉、冕宁、西昌、米易等地区,将收集到的图案纹样的符号学意蕴总结如图1所示。
图1凉山彝族图案纹样符号学意蕴
程式化过程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源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作为非个体创作的艺术品,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慢慢形成的,是凉山彝族民众智慧的结晶。彝族服饰图案构成的造型要素是点、线、面,运用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重复、比例与权衡等形式美法则,再结合材料、工艺、技术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总体意匠,具有程式化的格局特征,归纳分类见图2。
图2凉山彝族图案构成
一是单独纹样,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作为组织其他装饰纹样的单位要素,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出现。单独纹样结构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主要用于领口、头帕等处,造型完整,不受固定的外形限制,格局相对自由。
二是适合纹样,将一个单独纹样或一组纹样装饰在特定形状之中,纹样一般具有明显的适合该外形的特征,常见的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适合纹样主要应用于罩衣、背心、荷包等。如图女子用“雨八筑”多为三角形,彝语叫“举比罗丝”,以黑色布料做底,里衬用红色,面上多绣变化的纹饰,下端缀五彩穗坠,挂于左侧腰际。精美的图案、色彩和绣工成为整体服饰的亮丽点缀。
三是连续纹样,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两种。其中,二方连续纹样俗称“花边图案”,多用在上衣多环肩、襟缘、袖口、衽边处。四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或几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纹样,向四周重复地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主要应用于裹背、前襟、衣裙摆,垂直方向的扩展形成视觉延伸。
五色审美情趣
凉山彝族对黑、红、黄色的喜爱显而易见,以往文献也多将彝族的色彩崇拜定位于传统的黑、红、黄三色,并常将其命名为“三色”文化特征,实际上遗漏了白色与青色。其原因有三:首先,凉山彝族承袭先民服饰风格特征并沿用至今的“察尔瓦”色彩一般为黑、青、白色;其次,凉山彝族妇女的传统裙装多为青、黑、红、黄、白多层不同色彩搭配的百褶裙;最后,白色的绑腿是其显著标识。在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对英雄的装束色彩这样描写:“巴克阿扎呵,头上束红髻,发髻长又大;腰间裹黄衣,黄衣黄灿灿;脚腿缠白布,白布白晃晃。”鉴于此,本文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色彩定义为“五色”文化特征。
从五色系看,青的色彩语言是生命,白是天、神灵,黑是大地的庇护和保佑,红是驱邪庇佑,黄是收获和富裕。这五色共同表达着彝族先民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凉山彝族存在着“尚黑”习俗,黑色是尊贵和权利的象征。凉山彝族对红色的喜爱与尚火文化密切相关,红色在彝族色彩语言中代表公正、圣洁、有能量。在五行文化中,红(赤)色对应五行之火。凉山彝族祖先发源地的方位属火,自古“生时不离火,死时亦不离火”。彝族人家中的火塘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且有除秽净化的作用。凉山彝族最重要的“火把节”和“彝年”均以对火的祭拜仪式为主体。凉山彝族将黄色视为美丽、诱人、富足的色彩,象征善良和友谊、丰收和富裕、永恒不变,这是源于对太阳的认识,其传统服饰图案中代表太阳的图纹均被施以黄色。凉山彝族认为白色与光线接近,是神与祖先的色彩,是生的色彩,象征纯洁、净化、无瑕。儿童裙以白色为主,“少女裙子白生生”。凉山彝族自古就有青红二气之说:“清阳之气,上升为天。”在彝族三色文化中未提及青,可能是尚黑情感所致。彝语中,黑、青、蓝、绿等深暗的色彩都统称为“诺”。对碧绿的庄稼、青绿的山林、渊深的河池、深奥的道理、严重的事件等都以“纳”做描述,“诺纳”涵盖了由青至黑的暗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