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旗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03 14:49:24  来源:旗袍美人杜桦
核心提示:旗袍是指旗人女性之袍,一种传统的中国服饰,发源于清朝,盛行于民国时期,直至今天还有旗袍圈子之说。旗袍的发展最初是在清代,指满族妇女的长袍,流行于满族社交内部。长袍上面绣有各式花纹,衣领袖边常用滚边装饰。

  旗袍是指旗人女性之袍,一种传统的中国服饰,发源于清朝,盛行于民国时期,直至今天还有旗袍圈子之说。旗袍的发展最初是在清代,指满族妇女的长袍,流行于满族社交内部。长袍上面绣有各式花纹,衣领袖边常用滚边装饰。形制比较宽松,很长,较为平直,衣领比较高,可以竖起来,时人称为“元宝领”。辛亥革命后,服装也出现了改革变动,不少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旗袍。民国时期,旗袍开始出现新的样式。到如今,旗袍元素已经引起了国际服装界的关注,从外形轮廓、图案、盘扣和色彩等方面作了革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旗袍样式,如无袖、收腰、超短、印花、低胸和扎染等,颜色运用也大胆浓烈,使人耳目一新,旗袍文化在新时期拥有了不同的样貌。


  旗袍的众多设计元素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分开单独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这里仅选取造型、色彩与面 料3个方面来略作说明。


  首先是造型元素,旗袍造型即款式,这是设计的立意点,是旗袍的精神所在。旗袍款式多样,除了刚开始的直筒款,后续出现的大多是紧身的,能够体现出东方女性婀娜的曲线美。因此在旗袍元素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设计中,旗袍款式是一个标志性的事物。



  其次是色彩元素,人眼对色彩的敏感度非常高,和谐的色彩搭配在旗袍设计中是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中国旗袍在色彩运用上一脉以蓝黑为主,衬托女性的典雅高贵气质;另一脉以淡色为主,凸显少女的单纯可爱。民国时期到现在的旗袍色彩搭配出现更多运用西方色彩理论制作的成品,如冷暖色调的搭配,颜色层次搭配等,但是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旗袍设计,主题表现的仍然是中国旗袍所能凸显的东方女性的典雅和韵味。


  最后是面料元素,旗袍面料多为丝绸制品,上面绣有传统的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等物,极具中国古典特色。


  旗袍元素有大众化和特色化两个特征。大众化体现在:中国旗袍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它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毋庸置疑。多样的旗袍款式,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和交织于衣料上的传统图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追捧,民众接受度高、受众范围广为旗袍元素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市场。旗袍元素特色化是指某些旗袍元素,例如立领、盘扣、开叉和束身等,成为旗袍的专有因素,一旦其他服装有所出现,就会被认为这件衣服上有旗袍的影子。旗袍元素的特色化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在现代设计新款式所能在旗袍上借鉴创新的要点,使得旗袍元素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把旗袍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和过分突出旗袍的某一个元素而忽略了衣服的实用性,要在遵循实用性的原则上采用旗袍元素做好装饰性,把设计中的旗袍元素变成服装亮点和增色之处。在旗袍元素的具体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服装款式,选择与之不突兀的旗袍元素装饰,做到整个设计的和谐统一。另外还要保证服装的实用性,可以上身,可以蔽体。如若不然,再漂亮再有创意的服装设计作品做出来也只能成为艺术品放着,摆着看,不能发挥衣服该有的作用。


  旗袍元素的运用还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对待传统文化都应该持有此种态度,旗袍也不例外。在现如今要把旗袍元素运用于现代服装上,调整以前的款式样式是行不通的,消费者不接爱,对于旗袍的传承也起不到作用。但是盲目创新也是不可取的,容易丢失旗袍元素的特色,最后变成一个打着旗袍传承口号,却设计得“四不像”的东西。更有甚者,让优秀的旗袍元素在不当的地方进行创新,会产生反效果,加深不良文化的荼毒和影响。因此,在继承上创新才是使旗袍元素在当代富有生命力的最好方法。另外,创新也要以优秀文化为指导来进行旗袍元素的应用,这样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标签: 旗袍 现代服装

本文标题: 如何让旗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099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