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瑶族系蓝靛瑶,自称“秀门”,他称“蓝靛瑶”,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而得名。
清末民初由元阳、绿春等地迁入红河县境,历史不长。
主要散居在甲寅镇、石头寨乡、车古乡、架车乡和阿扎河乡的10个自然村。多居住在海拔1700米~2000米之间的密林向阳坡,村寨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瑶族历来都是自种棉花纺线织布自染。这是瑶族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瑶族制作棉布主要有除棉子、搓棉条、纺线、煮线、绕线包、拉线、织布等七个工序。瑶族服饰不因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衣着依年龄而定。男女老少服饰均为长衣长裤型,穿靛染的青色衣服,妇女和儿童的服装擅用红色丝线、各色毛线、彩珠、银饰品搭配,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有用猪油或腊梳发辫的习惯。另外,拔眉毛之习后被视为陋习而逐渐消除。上世纪90年以后,青年男女喜穿汉装,节庆喜事才着民族服装。
瑶族童男童女少男少女,身穿黑色长衣长裤,头戴黑色小花帽,镶滚边,分辫子,帽沿镶有3枚圆形银质薄片,上有“福、禄、寿”字样。如果不细看,很难分辨谁是男孩或女孩。
他们的区别在于男孩帽子上系红缨及丝线条,女孩帽子后系五色布条;男孩衣领为椭圆形,女孩衣领为圆形,男孩衣背后下端正中开一剪口,长约15cm,女孩则无。幼孩均喜用线穿成串的野猪、虎、豹、熊等兽类爪牙系于胸前、腰间或帽沿,以示避邪。
瑶族男子服饰,上衣没有衣领,圆领口,衣角有四个衩,穿对襟衣,内穿白衬衫,有的还配马褂衣。衣长至膝,两边搭门排列着百余颗(单数)银质锥形纽扣,衣后摆下端正中开一剪口,长约20厘米,腰系宽布黑腰带,成年男性习于坦露正襟。下着宽腰、阔裆、长裤,膝下以青布裹腿。度戒后的男子头戴用马尾编织成的圆帽子,俗称“马尾帽”。
瑶族女子十五六岁改帽为头帕,穿成人装。头梳发辫绕于头顶,用银、铝或竹片制成直径15cm的长方形框套罩上,用三只发针或一双银筷固定,再用一块长2尺宽1尺的青布盖上。上穿无领圆口对襟衣,衣长及小腿,两侧开衩,前后两幅衣角向上提取反折别于腰间。领边、衣袖、衣襟喜用红布镶边。
领口扣一对银纽扣,接头处系两束红丝线,飘垂胸前;腰部系两束红丝线,以及五色细珠和各色毛线做成的花。下穿宽腰、阔裆、长裤。佩戴银耳环、银头钗、银头针、大项圈、银手镯、银戒指、银牌、银链、银铃等银饰品,琳琅美观。
编辑:李娟
审核:何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