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秋礼俗有何不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20 09:49:30  来源:一熊先生
核心提示:说起中秋送礼,已经成了过中秋节的一大节景,行之有年。古今两个“中秋”送礼风尚不同,这两个中秋有何区别呢?上古、中古时期的中秋并不送月饼,送什么呢?

  说起中秋送礼,已经成了过中秋节的一大节景,行之有年。古今两个“中秋”送礼风尚不同,这两个中秋有何区别呢?上古、中古时期的中秋并不送月饼,送什么呢?


  古来有两个“中秋”,庆祝和送礼的习尚也很不相同。太阳带来的“秋分”这一天,节气中真正的“中秋”,秋天的中点,落在秋天“昼夜均分”的这一天(现在的阳历9月23日前后);而仲秋这个月的望日(现在的黄历八月十五日),是民俗中的“中秋节”。



  上古时期的古人非常重视一年的“中秋”,即秋分这一天。在这一天举行祭月大典来展现崇敬之意。中秋祭月已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了。我们从《大戴礼》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大典,称为“夕月”。《周礼注疏》:“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代,中秋时都举行祭月的天地大礼,“秋分,夕月于西郊”,由天子领百官在王宫西郊祭祀月神。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源头就来自秋分夕月的古礼。


  “中秋节”一词出现在唐代,唐末宋初有无名氏《洞仙歌》唱:“桂风高处,渐近中秋节。”唐代开元年中,已有中秋望夜玩月的风尚了,唐玄宗很喜爱在宫中赏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记载的正式节假中还没有“中秋节”。


  北宋时,中秋节已经是个大节,喜洋洋、热闹非凡。京都的大道店家树立彩楼,装点各种锦饰旗帜,店家酒旗招摇。《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饰”。到了夜晚,赏月玩月是重头戏,“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人车结聚夜市,通霄热闹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样热闹庆中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节”赏月:“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这一天杭州人除了登楼、登台赏月之外,夜晚不宵禁,“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吃中秋月饼成了普遍的中秋民俗,送月饼成了中秋节景起于何时呢?大家常见这样的传说:元末以月饼夹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并未见于史册。明代时,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民间普遍做出又大又圆的月饼拜月亮,对月神寄上“月圆、饼圆、人团圆”的心愿。当时的月饼有多大呢?刘侗《帝京景物略》说“饼有径二尺者”,拜月之后,务必每个人都要吃到。月饼也是亲朋间互相馈赠的好礼,送人月饼就是寄上“团圆”的祝福。明代诗人夏日《中秋日恭述》描写“月饼黄金似”,黄金色的月饼,想必是酥烤的方式做成的了。



  清代的中秋节习俗延续了明风。顾禄《清嘉录》说“吴县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载,到处都以月饼拜月,大的“月饼”直径一尺多,饼面上画着月宫、蟾蜍和玉兔这些传说角色儿的形状。拜月之后,家人共享月饼,每人一份,也要给未能归乡的游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饼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团圆饼”。


  清代章回小说中出现了月饼的场景,《红楼梦》中,中秋节前一日荣府里,“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伴着贾家人赏月过中秋。由上述的风土民俗志中,见到月饼在明清两代普及的情况。


 
标签: 中秋 月饼

本文标题: 古今中秋礼俗有何不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04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