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25 10:10:32  来源:聚焦山西
核心提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的,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巨大压力。如何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承和保护好中国古建筑文化,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对古建筑和历史建筑,对新建筑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政策措施,来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的,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巨大压力。如何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承和保护好中国古建筑文化,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对古建筑和历史建筑,对新建筑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政策措施,来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

  第一,对遗存的古建筑、古街区、古村镇要切实加以保护,不可拆不可改不可动,要保护要修缮,而且要修旧如旧。不仅古建筑本身要修缮好,而且要保护好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使古建筑、古街区、古村镇继续放射出历史的灿烂光芒,使我们能够不忘中华民族历史和先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
 
  新建筑不要仿造古建筑,不要克隆古建筑

  第二,对新的建设,除了个别环境景观需要有一点仿古建筑的,新建筑不要仿造古建筑,不要克隆古建筑,不要搞不伦不类的四不像的建筑。二十几层的高楼上面搞一个歇山式的大屋顶,再加个重檐,这不叫继承,更不叫保护。这叫什么?叫浪费。几十万平米的住宅小区,再砌一圈院墙,这不叫继承,也不叫保护,这叫“封建”。

  很显然,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木结构形式、雕梁画栋、城廓形式等已经很难适应今天城市建设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讲继承和保护好中国古建筑文化,重要的是使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得以继承和发场光大,我想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点。

  1.继承“以人为本”精神,就要营造宜居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是从第二次人类大分工以后出现的,世界上经过考证的城市已经超过5千多年历史了。城市的功能是逐步增加的,最初只是商品交换的功能,以后有了军事、政治、工业、贸易、金融等等,但伴随城市发展始终的一个功能是什么呢?是居住、是生活。我们给她一个时髦的词叫人居。可以讲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两个,一个是经济,一个是人居。这两个基本功能应当是什么关系?是经济功能服务于人居功能,还是人居功能服务于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是第一位的,还是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中国古建筑文化精神已经给了我们正确答案,就是“以人为本”。因为发展经济不是目的,发展经济是为了把旦糕做大,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但这些都不是目的,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继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要把满足和服务于人的生活需要作为规划的基本思想,把为人创造和谐的宜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作为重要的任务,安排各项建设要从围绕着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需要出发,最终实现提高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切忌为了上项目,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而牺牲人居环境。

  继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城市规划功能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人居功能的需要。发展经济是当前工作的中心,这是正确的需要坚持的。但在城市的功能确定上,在城市的空间划分上,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因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不适当的建设发生了,再拆就是一种浪费,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背的。

  2.继承“因地制宜”精神,就要实现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格。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问题。首先是坚持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国策,在坚持国策的基础上要继承因地制宜精神,因为有了因地制宜,才会创造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不能遇到水塘就要填平,也不能遇到坡度就一定要推平。城市有条河挺好,但不是一定要跨着河建设。20多年前浙江溪口镇的建设基本都在江的一侧,江的另一侧完全是农田和山峰,一派自然田园风光。以后城市跨着江发展,自然景观没有了,看到的除了房子,还是房子。有很多城市靠山,但是就看中了山下的平原(耕地),几年时间里,几十个平方公里的扩展,就是不愿意往山上发展。好像占了山地就是破坏生态,占了平原(耕地)就不是破坏生态。占什么地方对生态都有影响,问题是要控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再一个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问题。中国古建筑文化被划分成众多的区域建筑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重要原因是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按照当地的建筑审美和生活习俗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不攀比不强求,南方没有攀比北方,北方没有攀比南方,山区没有攀比平原,平原没有攀比山区,才可能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克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问题。要弘扬因地制宜,就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填塘、不能挖树、不能眼睛盯着平原(耕地)、不能没有地方特色。

  3.继承“讲求秩序”精神,就要构建科学有序的城市空间。听起来建筑秩序是软的,实际上是硬的。城市的功能区划定了,你只能服从;区域的容积率确定了,你只能在一个被确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中生活;住宅小区在东面开个大门,你只能在院子的东面出行。所以建筑秩序是个硬秩序。过去的旧秩序不能讲了,但要围绕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构建科学有序的城市空间。第一,要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不能无限扩大,更不能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第二,要有适当的城市密度,节约土地是必须坚持的,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也是应该的,但城市中心区容积率要适当控制,不能不考虑人的需要,特别是人对生活空间的合理需要。城市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进程,但一个城市要有合理的规模,城市规模过大,容积率过高,对经济来讲可能会有集约效益,但对生态来讲,对适宜的人居环境来讲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第三,要有严格的制度管理,现在城市里狗养的越来越多,需要控制在规定的区域和规定的路段。本来小区的公共空间就已经很小了,狗在上面又跑又叫,老人孩子可能就没有地方休闲了。北京市有相关条例规定,但需要严格执行和管理。

  4.继承“崇尚节简”精神,就要倡导节约资源的简朴风尚。在城市建设中继承节简的精神,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这几年,城市建设中的大广场、大马路之风有所收敛,但“移花接木”之风在一些城市仍未停步。种花种树本来是挺好的事情,但有些城市一定要种名花名木,几百年的大树也敢从山里挖起来,种到城市里来。从南亚进口、从澳洲进口,一棵树就要十几万元。看上去是追求自然,实际完全与自然、与简朴背道而驰。这几年,磁砖不贴了,火柴合也少了,本来是好事,但贪大求洋之风仍未完全刹住。“火柴合”平淡呆板,批评一段时间以后引起了社会共识。但现在又出现另一个倾向,贪大求洋,追求奇异。“大海波浪”形的屋顶,“花开五瓣”的外立面,板凳、水立方、宝剑、飞牒等建筑形式来了。为追求这样的建筑形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在维护和运营中间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城市中的磁砖是少了,但改贴石材了。上百米高的大楼也往上贴,而且是里外都贴,投资增加了,资源浪费了,安全隐患增加了,万一掉下来怎么办?太危险了。还有的不贴磁砖了,但改玻璃幕墙了。原来城市里只有一个太阳光芒四射,现在城市里到处有太阳的耀眼光芒。光污染不说,不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玻璃幕墙背后需要大量的能源做支撑,冬天要采暖,夏天要制冷,对能源是一种浪费。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0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