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25 11:35:59  来源:中外建筑  作者:阮仪三
核心提示: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用环境,而不是破坏这个环境。

  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用环境,而不是破坏这个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


  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独乐寺观音阁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一千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历史上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候没有讲级别,估计也有七级以上。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移位,但整个房子没有塌。所以说中国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对我们有重要的影响,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也见证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四川广元地区的昭化古城,2005年请我做规划,我一看这个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个城镇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木结构体系。当然原始建筑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乱七八糟的钢筋结构房子也建了不少,我就说一定要按原来的木结构风貌修复。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都修好了,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和丽江一样,凡是我们修过的房子一点事没有,瓦掉下来了,但整个的建筑没事,没修过的都塌了。


  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仿生态的形式来创造自己的建筑,就是绿色的。我们现在的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是西方来的,这种框架结构形式,是筒中筒结果,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来,中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钢性的连接。这种结构形式跟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式不同,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国传统结构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来顺受”,还有“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是“以刚克刚”。现在我们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这种理念。


 

  天井与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来。这里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优秀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1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