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茶治便脓血甚效。”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弟子吴普指出:“茶苦……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
南北朝时期,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久喝茶可“轻身换骨”。
唐朝时期,陆羽在《茶经》中论述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和,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
清代,医药学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
黄宫绣则在《本草备要》中指出:“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纤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炙灼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
作为茶中古老的种类,绿茶具有多种功效,现在绿茶已成为日常饮品,但也不宜过多饮用,每日适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