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至“茶壶”——中国茶具的演变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30 09:51:03  来源:《中日的“茶壶”》  作者:金艺
核心提示: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器物之一,有茶壶、水壶、酒壶等等。如果有人问,“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和汉语字典上对“壶”字的解释差不多吧:“壶,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里往外。”

  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器物之一,有茶壶、水壶、酒壶等等。如果有人问,“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和汉语字典上对“壶”字的解释差不多吧:“壶,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里往外。”


  其实,类似字典上的那种解释,只是明代以来的通俗概念。古器物中被命名为“壶”的千姿百态,有嘴或有把儿的只是较晚的一小部分,也未必都用来盛液体。


古代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上海博物馆藏


  壶,古代也作“康瓠[hù]”(《尔雅·释器》),只是一种罐状盛器,其形状没有太大限制。陶制的壶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简明陶瓷词典》将这类壶的特征概括为:“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饼形底,外表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圈足或附三足”(如此的“壶”其实现代还有,比如从前很常见的军用水壶)。


  这时的壶,形态很丰富,有很多仿生的造型与装饰,如果去博物馆,很容易能见到这样的壶。有的也带把手,但是像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那种一侧安把手,另一侧附有“流”(就是俗称的“嘴”),严格上应该叫做“执壶”的造型则极为罕见,据传只在江苏吴江九里湖出土过一次,距今四千年。那时壶的用处大致是细颈的盛液体,粗颈的盛粮食之类,有的还用作卫生用具(现在还有“便壶”、“夜壶”的词汇)。


  瓷器的普遍使用是东汉末期以后的事,三国两晋时出现了青瓷制作高峰,壶的造型也趋向统一。


  比较多见的一个是盘口壶,它的口部展开,极像一个盘子,下面连着细长的颈和圆球形或扁球形的腹(如果除去口部,就更像瓶子),没有把,但在肩部常有“系”(环形、桥形的附加物,供穿绳提携用)。


  另一个是唾壶,造型与盘口壶略接近,只是颈很短,口很大如漏斗,也有的用盘口,没有系,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痰盂。



黑釉鸡首瓷壶 东晋 国家博物馆藏


  三国两晋的青瓷多动物造型装饰,如蛙形的水盂、瓷塑的羊(用途不明,也许与“羊者,祥也”的观念有关)、狮子或辟邪(想象的猛兽)形的虎子(就是便壶)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首壶。


  最初的鸡首壶是在盘口壶的一侧肩部塑一个尖嘴无颈的实心鸡头,相对的另一侧从肩部到盘口塑鸡尾。鸡头纯粹是装饰,而鸡尾可当把手用。大约在东晋时,鸡嘴改作圆形,中空成管状,从而成为具有实际倾倒作用的“流”。鸡首壶后来持续发展,越做越生动优美,一直流行到唐中期,才衰微下去。


  “鸡首壶”并不是古代的称呼(古作“罂”),而是现代依据器形命的名,但它已具备了现代茶壶的基本形状,可以看作是茶壶的祖先。


  唐中期以后,取代鸡首壶的是注子。由盘口变成了撇口,颈变得粗短,器身变高呈圆筒状,鸡头被简化为短小的管状流,流和把依旧安在肩部两侧,有的保留了系,平底沙胎(后来也发展出了圈足),整个器形显得稳重端庄。


  唐代湖南长沙窑的注子最为有名,有一个题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可见当时称之为“瓶”。因为是用来盛沸水,所以注子也叫“汤瓶”(说到饮茶,还是这个名字合适)。又有一个长沙窑的注子自铭“卞家小口天下有名”,故又名“小口”。注子还有个别称叫“偏提”,大约是源自把手安于一侧,提法与穿绳于系时不同之故。


  汤瓶已经可以被列入茶具,这与晚唐时新兴的饮茶方式――“点茶”有关。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内,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把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前番进北京,见八宝杏仁茶等茶汤之冲饮法,似与之类似)。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就称为“点”。点茶特别讲究“点”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抹茶点饮法延续至宋代最为鼎盛,后被东瀛学去,发展为日本茶道的主流。


  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成书的《吃茶往来》(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比睿山的学僧玄慧)中描写“唐式茶会”(“唐”在这里是指中国,并不指朝代名)中的点茶仪式时道:“亭主(召开茶会的主人)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原文)这里也提到了汤瓶。


  汤瓶继承了鸡首壶流短小而置于肩部的特点,所以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内无法灌满,倾倒也不很便利。因而自唐至宋,汤瓶的流和把始终向着细长的方向发展,宋代时流口已基本与瓶口平齐,并且流的安放点逐渐下移。


清 陈鸿寿 紫砂壶


  至元代,流和把从肩部一直移到了腹部,流变成了细长外撇的管子,以致流与肩之间往往连以S形的饰物,用来加固防断裂。至此,汤瓶改了个名字叫“执壶”,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壶”这才定了型。


  执壶中有不少是酒壶或水壶,壶身多高而细长呈瓶形。真正的“茶壶”的出现还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从而确立了叶茶泡饮法的主导地位。叶茶取代抹茶带动了茶具在各方面的变化,也使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饮用成为时尚。


  “茶壶”的说法也就出现于此时。茶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易落尘的不足。形制基本上沿用元代,但立足于专门泡茶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明人冯可宾《茶笺》中道:“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明代的茶壶虽然源自唐宋的汤瓶,也都是茶具,但因饮茶法的改变,功用完全不同。茶壶用于泡茶,汤瓶则用来煮或盛沸水以供点茶,类似于现在的开水壶。在叶茶泡饮法流行以后,如此单纯用来煮水的器物一般不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


 
标签: 茶壶 中国茶具

本文标题: “壶”至“茶壶”——中国茶具的演变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11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