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甜茶——云南古老的红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30 11:03:08  来源:普洱中国网  作者:李琨
核心提示:太和甜茶为云南传统红茶(晒红类茶),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最大特点是“甜”。

  太和甜茶为云南传统红茶(晒红类茶),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最大特点是“甜”。


  现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史称太和,属银生城。东经和尚寺、按板井入恩乐,上银生城达中原或越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西越宝仓山经嘎里渡口(昔归渡口)到大理入川藏;南有“南达桥”下小景谷通威远厅到普洱府走夷方;东南上老乌山经大石寺到抱母井,沿威远江而下、随澜沧江下南洋;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多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民众从教尚道、知礼善商、响誉四方。吸引诸国臣民到此从艺经商、安家置业;这里主产的盐巴、茶叶、药材、牲畜,深受众多客商欢迎;他们的到来增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太和镇的发展。



  太和产茶,太和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采养结合、循序渐进、培根树形,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的修养方法。使得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调节营养物质、生长优势,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壮,既确保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这采养法以太和为中心,沿澜沧江两岸传播,向内延伸。现振太、按板、小景谷、民乐、昔归、易武、邦崴等多地都还延续着这传统的采养法。


  “大理国”破后,其后裔南迁与原住民彝族、傣族、拉祜族结盟,使元军突破澜沧江而未能翻越无量山,攻入太和镇。在长期抗争过程中,为赢得信任取得支持巩固联盟,主动与原住民交往通婚,进行了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太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无量山平均海拔1700余米,时常大雪封山;山里湿度大、气温低,冬季严寒;海拔高不便生产种植,补给不便,只能采摘野菜野果度日。时间长了怕寒怕冷、气胀、便秘、全身乏力、精神不集中、嗜睡,严重影响健康。不适宜大族群定居;但原住民却很好,研究发现他们家家种茶、户户制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须品:做菜用茶、娱乐用茶、祭祖用茶、敬神用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切都要用茶;茶与牲口、山林、房屋、妻妾一样是财富的标准;茶是家人健康的基本保障;茶是家族枝繁叶茂、繁荣昌盛的象征!便试着使用。



  原住民的茶确实有效:驱严寒、促消化、提精神、解暑消夏除疲劳。但此茶太苦、太涩、太酽不适饮用,妇女儿童就更不适。为更好的利用茶,制低苦涩、香甜爽,耐储存、便运输、适宜更多人饮用的茶,经交流学习借鉴,研究试制,年久终有突破,大家对如何制香甜滑的茶,有了基本认识,新茶遂有雏形。


  他们发现:茶鲜有适当的成熟度,可使茶汤饱满、甜滑,可增加耐泡度。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采摘,用不同的载体长时间摊晾、搓、团、抛等手法可增香变色;通过反复制作,用不同载体装捂,可进一步除杂润色;在天气不理想时通过加温、加湿、延时等辅助手段,便于成形、除杂醇化、稳定茶品质;经晴天日晒足干,可保茶香;通过缸存、箱存、袋存,可久不失真;通过蒸压成形便于运输、储存,可进一步延长茶的保存。


  大家对如何制出香甜滑的茶形成共识,其陶氏、李氏、段氏、罗氏、刀氏等几大家族生产的品质更为佳;那些有经验会制作者也被划分出来专门从事茶业,以供给族人、满足盟友、赠予来使、换给客商。太和一带是家家制、人人用;因此茶产于太和、盛于太和、出于太和,味甜、它方无,而被称为“太和甜茶”。四方皆来学艺取经,置换定购。


  太和甜茶的制作充分开发高山茶优势,利用山区气候特征,丰富地方茶品种,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废品、次品多、损耗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品可遇不可求,有经验者也时有败笔;段氏在多年的生产总结后,固定了基本的生产步骤,工艺更为精湛、品质更为稳定、茶更为鲜香甘爽。


  段氏还对生产中的副茶,进行有目的引导控制,有意的让其往另一方向发展,使其形成叶张完整、黑白分明、口味鲜甜、花香四溢的一类茶,此茶因简单,很快传遍诸部,随商贾远走他乡,俗称荫干茶,并被名为“仓山雪”“无量云”“太和眉”等等。段氏还用此类茶与太和甜茶拼压成形,置于堂上,用于陈设,名曰:“金玉满堂”;由此一阳一阴,一主一副、一雄一雌、一金一银、一红一白,演绎出多茶,虽叫法不一,但道法大致;进一步抓住特点,发掘优势,丰富了太和甜茶的品种内容;众人慕名拜学,被族人严格保密,从不外传。段氏因茶而树敌,部族关系不融洽。


  多方权衡之后,把茶技与祖制家训相结合,以一幅对联的形式固定了下来。逢年过节置于门堂,有人请教时,回之:“茶远于天边,近在眼前……”众人认为是敷衍,哪想到对联就是茶诀!


  上联:“请仙子认亲人日月同辉”,下联:“迎红夜财入室情定终身”,横批“传芳留名”(后为“太和家兴”)。这是家训,是教育族人,长大后要娶貌美如仙,品行端正、贤惠大方的女子为妻;要礼善待人,对帮助、教育过自己的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与其它部族保持良好关系,重大决定要取得他们的支持,得到他们的帮助;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要夫唱妇随,如同日月一样形影不离相伴相随、不离不弃、忠贞不移,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婚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是成长独立的标志,是新生命的开始;新婚之夜是神圣的,男女在婚前不应放纵自己,要洁身自爱,到那一天把美好的献给自己最珍爱的人;做人处世不要张扬,要循中庸之道;财是福、财是祸,管理好自己的所有,低调行善积德;人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所爱、有所恨,为爱而努力,因恨而进取,遇到困难挫折不要轻言放弃;要讲诚守信,为爱奉献,为家族壮大、子孙兴旺为谋,要传芳留名于后世;家是万事之根本,有家才有责任,才敢担当,才有使命;有家才有国,家好社会好国家兴旺……这就是段氏代代相传、世世遵循的准则,是祖制家训,但在茶人眼里就是茶诀。


  首先看请仙子:我们很多地方很多民族自古就有把茶比仙子的习惯,请仙子就是指要爱茶种茶、择优培养,对茶进行良好的管理利用。采摘上要养采结合,不要伤到茶。要循序渐进、长远考虑,要培好根本,养好树形,确保子孙后代都能用茶;认亲人就是在实际生产中对茶进行选择,对采茶的时机进行选择,对采回的茶进行挑拣,除去杂物及不好的茶鲜,让茶鲜清新均整;日月同辉是指茶是族人一生的挚友,有茶才有族人的新生命。


  茶如同日月一样与我为伴,给我们指引方向。生产中就是对茶鲜进行摊晾,让其变甜生香,时间一天一夜;迎红夜就是通过多种手法、手段,让其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让茶鲜变红。此环节多在气温适宜的夜晚进行;财入室就是把茶鲜进行堆捂,进一步均色纯香,此步骤多在石缸竹箩中进行;情定终身就是晴天日晒足干定形,保持茶长久不变;传芳留名就是此茶技只能传给女儿。族人要勤于练,做于精,要不断的总结完善,让本族的制茶技术永高他人。


  要世代延续,美名传扬;这就是秘诀,它巧妙的把制茶与做人处世的祖制家训融合贯通,示做茶如做人,利用了汉字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暗含隐意让人见其字不知其意不得其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发展壮大,使命感的增强,又演译出多幅对联。



  虽有公开的秘诀,但族人制茶从不让看,更不教授。他方得其形不得其神、更无甜韵。经长期仿制后没悟到真理,而认为是加糖而成,是“糖茶”;糖茶与甜茶相比则要简单,成本更低——只要是茶都能制糖茶;再说甜茶的甜是茶的自然甘甜,是相对原住民传统茶而言,是茶的甘甜爽滑、新茶也带有苦涩等杂味,存放后甜滑感增加,更显太和之甜。它的甜不是加了糖的甜,也不可能达到糖的甜;“糖茶”的产生,从各方面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被更大范围的制用、引用,久而久之,世人只知“糖茶”不知“太和甜茶”,淡出于市。段氏也盛极而衰,失于历史潮流中!那些蒙古人也没能再回草原,随时代的变迁而融入茫茫大山,与原住民化干戈为玉帛,用已所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延续了各种风俗习惯,大家相辅相依和谐共存。太和至今还遗有拜蒙古人为“干爹”的习俗。


  太和镇所属的镇沅县,因其利、助其势,茶资源及茶的民俗文化特别丰富:太和的地方品种“文和大白”被国家评为地方名优品种,苦聪马邓茶解放初就被评为云南地方传统名茶,新贵“五一茶”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名优绿茶,供不应求。老海塘茶更是受到各界普洱茶人的追捧;而哀牢山九甲千家寨2700余年的野生茶树王,更是得到全世界专家学者的肯定。因他,中国被确定为茶的发源地,界内达成“世界茶源千家寨、名扬天下普洱茶”的共识;域内各民族都保留有本族本部的传统制茶用茶习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源,芳香镇沅”。


 

本文标题: 太和甜茶——云南古老的红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1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