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律》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朝的打工人们,每上满五天班,就得专门休假一天来沐浴。
洗澡这等私人之事,在古代竟被写进了法律……这还得追溯到古代的祭祀。
宋佚名浴婴仕女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周礼中记载,古人在祭祀之前需要先进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灵的恭敬。久而久之,“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就成了定俗。
《说文解字》中记载,“沐,擢发也”;“浴,洒身也”;古代沐浴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洗头,一部分是洗身。
今天,咱们就先来说说,古代人洗发那些事儿。
01勤洗头
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古人是不是几个月才洗一次头?古人……古人原来还洗头?
咳咳,如果大家持有上述的想法,未免也太看不起古人了。实际上,古人洗发之勤,可一点都不输现代人。
先来看一看《诗经·小雅·采绿》中这位爱美的女士:
一片绿茫茫的原野上,一位女子正郁郁寡欢地走在小道上,小嘴里念叨着:“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她说,我呀,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头发变得乱蓬蓬的,还是少说话,赶紧回家洗头为妙。
采摘到一半的女子为何要回家洗头?其实,她正在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原本,约定的期限为五日,可一转眼六天过去了,心上人还是迟迟不出现。她急切地回去洗头,只是为了以自己最美的状态,迎接心上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用“见面洗头”调侃对约会对象的重视,而这种“洗头式”社交,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
清顾见龙贵妃出浴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洗头不仅是年轻男女表达爱慕的特殊方式,还是一种尊老的礼节。
《礼记》记载:“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家中晚辈每隔五天要烧水服侍父母洗澡,每隔三天要烧水为父母洗头。平时如果父母脸或脚脏了,也要烧淘米水帮父母洗干净。
这里所规定的“三天一洗”,也是当时的贵族和普通老百姓洗头的频率。不过,古人们频繁洗头,难免也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就记载了关于“洗头”的趣事: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臣,隔三差五就有贤士来拜访他。好巧不巧,有好几次,周公都在洗头。可客人不能怠慢,咋办呢?周公只好停下来,手握起湿哒哒的头发,往后身后一甩,便出门待客。
周公礼贤下士的举动让人敬佩,但也从侧面看出来,周公,真是个爱洗头的主啊!
02常梳头
看着镜子里日渐稀疏的头顶,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大家是不是也和小编有一样的烦恼?别急,为此,古人早已传授了秘方——“欲发不脱,梳头千遍。”
没错,想要拥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便得学习古人“常梳头”。
据悉,大文豪苏轼,当年也曾经历过脱发的烦恼。因为思乡心切,洗完头的苏轼感觉到“头顶越来越荒芜”。于是,在一个寂寥的晚上,他望着夜空,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中“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凄凉的两句叹息。
一位名医看到憔悴的苏轼,给他支了一招:“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苏轼谨遵医嘱。有时,他漫步在月光下,也不忘把头发披散在肩上,边走路边梳头。渐渐地,他脱发越来越少,望着重回茂密的头顶,他激动地吟道:“千肌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南宋半月形玉梳南京市博物馆藏
给“梳头”强烈打call的不止苏轼一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生黑发”的秘诀便是常梳头。
早晨起来,他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说:“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在陆游的眼里,梳头是人生头等大事。
晚年的陆游,容颜日渐老去,但头发仍保养地很好。他称自己的头发为“胎发”,对其珍爱有加。
除了上述的两位诗人,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深知梳头的益处。她每日命太监梳头百遍,早起和临睡都要梳头,故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清牙雕描金彩绘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在许多古代医学典籍中,均提及了“常梳头”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建议的“一日三篦,发须稠密”;《养生论》中提到的“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以及明朝养生著录《修龄要指》中提出的养生“十六宜”中的第一宜“发宜常梳”。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梳头离不开梳子,难道古人们也有现代人这样五花八门的梳子吗?
要谈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栉”。栉是梳篦两字的合称,是古代常用的梳发工具。齿稀一点的叫“梳”,齿密一点的则叫“篦”,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古人们就是用梳篦整理头发,清理发垢,以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跳蚤之类的脏东西。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1983年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外,古代梳子的材质也很讲究。宫廷贵族善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因其清热解毒,可以缓解头痛;民间百姓则用“牛羊角梳”代替珍贵的犀梳;《本草纲目》中特别推荐了“黄杨木梳”,原因是“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
商玉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源:动脉影
03护发用品
洗好头,梳好头,护发用品少不了。可古代没有“洗发露”,该怎么使头发搓揉出丰富的泡泡,一洗而净呢?
这个小问题,可难不倒古人们。他们发明了n多种“古法护发”的方式,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发现皂荚树的果实皂角具有去污的功效。他们将皂角摘下来,捣碎。弄成粉末状泡在水中。许久未洗的头发往皂角水中一浸,污垢便溶解了。隋唐时期,皂角洗发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比“皂角”更好用的洗发产品,要数无患子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用无患子果实制作的洗发品,不仅可以有效清洁头发,还能起到去头皮屑的作用。
民间流传的一些洗发方子,也极受当时人们的欢迎。《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少时家境贫寒,弟弟卖给了人贩子,两人分别时恋恋不舍,窦氏便向邻家讨来洗米水为他洗头送别,以表姐弟情深。
清代《奁史》中,也有“以米汁洗头”的相关记载。淘米水可以使头发乌黑亮泽,还能防掉发。这种价廉物美的洗发方式,不论年女老少都适宜。
古人们将洗净的秀发从水中沥干,若能再涂抹上点发油,那效果简直能媲美“飘柔”。
旧题汉代伶玄撰写的《赵飞燕外传》中,揭秘了赵飞燕姐妹独特的护发配方:“膏九回沉香水”“七回光莹肪发泽”。这里的“膏”,是一种古代的护发产品,在油脂混合物中添加香料,目的是使干枯、分叉的头发焕发光泽。
北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提到的头油、桂花油、花露油等,都具有相似的功用。比如,第五十九回,芳官洗头,袭人便派老婆子送去了“一瓶花露油”。
此外,芳官的护发清单中还有一种名为“鸡卵”的物品,在中药名目中,又叫鸡子白,是生鸡蛋打破后里面的蛋清。《濒湖集效方》记载:“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鸡卵涂抹在头发上形成的膜能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
为了使洗完的头发香气宜人,古人也是煞费苦心。
《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古人们将兰蕙等香料放到油中浸渍,香料中的芳香物质渗透到到油中,制成“香泽”,再涂抹于发丝,干枯的头发瞬间丝滑透亮,还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五代和凝的《宫词》中“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一句,揭秘了更多制作香泽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曲阳西燕川村五代王处直墓侍女图壁画局部
除了“浸泡法”,古人还会用火煎煮香料,让芳香物质更多地渗到油中。如梁简文帝《乐府》诗云:“八月香油好煎泽”,诗中所煎的香油就是指芝麻油。(写到这儿,小编已经流口水了……)
经过层层的工序,古人们才算完成了“沐”。怪不得,温庭筠有诗曰:“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一头刚出水的靓丽秀发,涂抹上香泽,盘成燕尾形拖在颈上,一阵微风吹起,头发随风飞扬,屡屡香气四溢在空中,那叫一个美艳动人……
古人对洗发的讲究,一点不亚于现代人。许多古法配发,都被用于现代的洗发产品的制作。不过,为了追求美的效果,古人们也有一些奇怪的骚操作。
明朝的《天启宫词》中,就记录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惟客氏令美女数辈,各持梳具,时时环侍左右,偶遇饰鬓,辄以梳具入口,挹津唾用之,昏暮亦然。”
这位客氏,不是普通的贵妇。她是天启皇后的乳母。话说,她十分注重自己的发型,一旦发觉自己的鬓发有些凌乱,就让侍女们用口水将梳子浸润,再载递给她梳理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