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吃火锅吗?是怎么样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0-20 11:57:08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现在火锅的种类越来越多,有传统的北京铜锅、川味辣锅,也有潮汕牛肉锅、港式打边炉,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这些现代火锅的祖宗是谁?古代人冬天的时候也吃火锅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冬天最幸福的事情除了窝在被窝睡懒觉外,就是和家人朋友们聚在一起坐在开着空调或者暖气的房间里,穿着短袖吃火锅了。现在火锅的种类越来越多,有传统的北京铜锅、川味辣锅,也有潮汕牛肉锅、港式打边炉,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这些现代火锅的祖宗是谁?古代人冬天的时候也吃火锅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在古代,火锅又被称作“古董羹”,因为东西扔进沸水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由此得名。


  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第一个吃火锅的人早已无法考证。


  商周时候有一种青铜鼎名叫“温鼎”,和普通的鼎相比多了一个加炭火的位置,有人据此就认为这是最早的火锅。不过火锅的精髓在于涮,一锅热汤煮上,筷子夹着食材往里烫几秒,冒着热气的肉片送进嘴里,简直是冬天最幸福的事情。而从造型结构上来推测,这件“温鼎”明显是用来加热保温的,恐怕还不足以直接将食物煮熟。


西周晋侯温鼎


  所以,要考证火锅真正的起源,还是得到会吃会喝会玩的宋朝。谁能想到,最早的火锅涮肉不是牛羊肉,竟然是兔肉!


  南宋有位文人叫林洪,他写过一份福建菜谱名叫《山家清供》,里面这样记载:


  向游武夷山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挟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圞热暖之乐。


  总结一下,就是林洪大雪天拜访一位叫“止止”的师傅,捕获一只兔子但苦于没有厨师懂得料理。于是他们便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用调料腌制一下,桌上摆开风炉,烧半锅汤,汤一沸,夹着兔肉在汤里滚,肉熟捞出直接入嘴。这么一看,不就跟现在的涮羊肉一模一样嘛!林洪在后面还提到猪肉、羊肉都可以这么吃,看来火锅的起源还带有福建“血统”。



  说到乾隆帝,他的称号实在太多太多,“盖章狂魔”、“农家乐审美”,这位皇帝不但热衷艺术文化,也是位“火锅狂魔”。


  在清宫的御膳档案里,野味火锅、生肉火锅、羊肉火锅甚至菊花火锅都经常出现。根据史料记载,他更是曾经创下一个月吃了23种、66次火锅的记录,在著名的千叟宴上,皇帝大办一场近1650尊火锅的火锅宴,放到现在,世界火锅吉尼斯记录非颁给他不可。


晚清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不但皇室贵族爱吃火锅,清朝时期民间更是掀起了一股火锅热。不过,有人喜欢,自然也有人讨厌。文人美食家袁枚特地写了篇《戒火锅》对火锅大加讨伐:“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袁枚随园食单


  讲究人觉得火锅蘸调料让食材失去了本身的味道,算不上真正的美食。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火锅有多流行了~!


 
标签: 吃火锅

本文标题: 古代人吃火锅吗?是怎么样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15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