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文物古建防灾减灾能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0-27 11:45:07  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大玉
核心提示: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亟须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将文物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体系。文物防灾减灾工作虽以文物部门为主体,但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紧急抢险时,属于社会性重大突发事件,应按照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调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快速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文物所在地居民的积极性,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完善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应急处置预案。不断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对于灾害风险突出的文物古建和易发灾害的地区,还应尽快编制风险管理规划。



  加强文物建筑日常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做好文物建筑日常养护、定期巡查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对已存在结构性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护,对天沟和排水管孔的堵塞等定期清除;对古建筑周边一定范围内排水系统定期疏通,结构系统定期检测维护。要提前预判部署,加强预警预报,排除安全隐患。


  做好受损文物灾后抢救抢修工作。文保单位要搜集、保存好受损文物构件或部件,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做好抢救抢修台账。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减震防渗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和文物修缮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增强文物本体空间防灾能力,实施整体保护。组织开展文物本体专项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独特的防灾体系和御灾功能,汲取古代建筑营造和防灾智慧,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安全。针对不同保护等级、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的文物建筑,采取差异化的防灾保护措施,与现代防灾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空间防灾体系。对周边环境应采取整体保护的思路。


  注重科学技术应用,强化技术支撑。采用5G、“互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文物保护监测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警设置,特别注意气象数据与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借助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的评估、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提高病害治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灾害类型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


 
标签: 文物保护

本文标题: 多措并举提高文物古建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1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