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开发离不开资源和文化,自然资源也许是永恒不变的,但几千年来,文化资源是不断丰富变化着的。更关键的是,旅游行业所面对的市场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变化——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政策背景、不同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休闲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和诉求,可谓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故而,作为旅游人和旅游行业,理应树立创新意识,产品理应不断更新、迭代、升级。(马牧青)
随着文旅复苏势头不断向好,游客出游消费和旅游习惯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也映射出了文旅发展的新动向特征。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并了解旅游市场究竟发生了哪些新动向、新需求和新的竞争方法!
1、旅游盲盒成为市场营销活动“引爆点”
2019年被视为“盲盒经济”的元年。2020年,泡泡玛特总市值超1100亿港元,用实力证明了小众爱好逆袭成为新经济趋势。《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中预测2024年盲盒行业市场规模将翻2倍,达300亿元。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让盲盒经济不断出圈,其商业模式不断被各行各业复制、借鉴,美妆盲盒、生鲜盲盒、文创盲盒、机票盲盒等,层出不穷。
盲盒经济是文创主流销售方式。2020年,旅游圈共推出了5款文创盲盒,均来自国内博物馆。特别是文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故宫,推出的祥瑞猫盲盒、宫廷盲盒,在去年“双11”大战中成功取代了C位的口红,成为故宫淘宝力推产品。
除了文创盲盒以外,“旅游+盲盒”也被广泛应用,如途家推出了“盲盒民宿”,中联航推出了“盲盒飞行家”,同程推出了“盲盒旅行家”等。与文创盲盒注重IP所不同的是,“旅游+盲盒”更多是借用了盲盒的概念,而延伸出来的营销活动。
为何盲盒如此受‘后浪’欢迎?打动‘后浪’的,更多是情感而非物质。大部分品牌人认为,盲盒的重心在于IP,盲盒只是销售模式创新,核心仍是盒子里的内容。但在旅游活动中,盲盒营销的关键在于体验,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和引导新增需求。不走寻常路一直都是潮流的关键,2021年盲盒经济作为文旅行业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的新探索,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2、藏在“青铜面具”冰激凌里的文创“突破点”
三星堆文创馆推出了300多种文创产品。其中,一款新上市的文创产品“青铜面具”冰激凌“火热”出圈,一上午销售1200多支。此外,宫石狮子雪糕、玉渊潭的樱花雪糕、圆明园的荷花雪糕、上海的豫园雪糕、郑州二七塔雪糕、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正殿雪糕、济南趵突泉雪糕……文创雪糕在这个“五一”让游客“清凉”出游,让旅途增添许多趣味,成了游客参观打卡的拍照“利器”。
如何全方位为游客打造游览“沉浸感”和“归属感”,并在文创思路中先人一步,击中文旅“新爆点”,最终收获市场认同?“五一”期间,“雪糕配地标、古迹”是“复活”名胜古迹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中的文创思路值得思考。各地景区文创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照片、扇子、吊坠、挂饰等传统小物件,而是结合自身资源与优势,寻找文创“突破点”,由游览的视觉体验延伸至味觉、听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
实际上,此次“文创雪糕比拼”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一些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用精品和传承的意识,致力于自有文化资源的创新创意转换,通过打造“文化超级符号”来不断增加消费者个人在文化旅游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3、“红色旅游”热跳动新时代文旅“脉搏”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多地将2021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年”,红色旅游迎来了多重红利加持,新华睿思数据显示,在今年“五一”网民出行选择中,“红色旅游”热度值高达93.14。携程社区数据显示,红色旅游在五一期间环比4月同期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携程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圆明园、中山陵风景区、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狼牙山成为热门红色旅游景区。
同时,“红色游”游客呈现年轻化趋势。飞猪发布的出行报告显示,这个“五一”假期,“95后”“00后”成红色旅游主力,占比近50%,其中“00后”的红色旅游预订量同比涨幅超过630%。
在旅游市场供给端上,“红色旅游”新线路、新玩法不断涌现,与生态游、人文游、民俗游、研学游等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新业态。西柏坡、韶山、延安、井冈山、嘉兴、上海……这些地方成为备受关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迎来大批旅游者,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江西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红色旅游热潮涌动,建党百年契机的推动,红色题材影视剧持续加深文化认同,红色旅游热度升温,“95后”“00后”作为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端迅速崛起并持续壮大的一支队伍。通过旅游,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不断要求旅游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红色体验项目,红色旅游市场正在释放无限活力。
4、“去乡村、田野”成为文旅新时尚
因着乡村振兴的强劲势头,各地文旅产业提档提速,乡村民俗旅游迅速成长。同时,游客越来越倾向于低密度、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出游方式,打卡网红乡村,感受乡村振兴新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文旅新时尚。在山东,沂南县竹泉村景区假期五天共接待游客近15万人,其中单日最高游客量3.2万人,游客在这里游玩戏水,放松身心;威海纳入监测的16家乡村旅游监测点接待游客21.8万人次,收入79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6.6%和244.2%。
如何从焦虑的心理困境中脱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山水田野间感受清静和悠闲,体验乡村慢生活。登山、赏花、采摘、烧烤、垂钓……乡村和土地再也不意味着“贫苦”,而是正逐步脱胎换骨为“诗与远方”,土地里生长出了新时代的绿水青山经济。
田园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期待的旅游地点,乡村旅游已经成长为文旅消费市场上的增长新动能,新动能里有新机遇,如何在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研发中深化和精细化,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提升体验感成为了在日后“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再胜一筹的关键点。
5、“文旅+”打通新时代文旅发展生态圈
近几年,文旅生态圈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寻求融合创新和突破,“文旅+”教育、“文旅+”艺术、“文旅+”科技、“文旅+”健康……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以“文旅+”的方式推动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旅游路子。
今年“五一”火热升温的红色旅游为例,山东省发布的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山东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通过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传播维度得到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提升明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岛崂山坚持“崂山全域皆景区”,依托崂山风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建设打造了海上仙山风景区、崂山国际旅游城、都市田园休闲区、康养婚旅度假区与活力海湾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五一首日,崂山风景区接待游客3.97万人次、营业收入260.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1%、286.26%。
旅游正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文旅+”将旅游业与城市建设、产业提升、乡村振兴等发展主题进行深度融合,为旅游产品嫁接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适应旅游需求端“口味”变动的同时,也在激发出更多文旅消费需求。随着“文旅+”的不断深入,在景区资源与周边区域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的文旅模式和产品,以更优质的文旅服务吸引到更多游客喜欢在此驻留、愿意在此消费,显然也已成为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