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官式建筑”?一般认为,官式建筑是与地方建筑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蓝本,由官方主导营造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形式。
对于官式建筑的研究,从百年之前的营造学社时期就已经开始。营造学社这一名称,虽然来源于北宋官式建筑的指导用书《营造法式》,但是清代官式建筑才是营造学社的“启蒙导师”。
这是因为,在营造学社的工作开始之初,营造法式对于梁思成等人来说如同一本“天书”,这本书中的诸多名词已经长期无人使用,在当时根本无法明白书中的名词所指为何。
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等人决定从距离他们所处时代最近的清代官式建筑入手研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他们虚心向旧宫廷的老木匠们请教官式建筑的各个构件名称、询问官式建筑的结构与做法,甚至实地参与到建筑工作中去。通过这样的学习,梁思成等人终于搞明白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并且编写了《营造算例》和《清式营造则例》两本研究专著。在这基础之上,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驱们决定结合现存建筑实例,破解《营造法式》这本天书。
从1932年到1937年,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先驱们,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
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其中梁先生对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大同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正定隆兴寺、榆次永寿寺、五台山佛光寺等历史关键节点性古建筑的考察研究。
为营造法式的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之后才有《营造法式注释》这本汇聚营造学社先驱们研究成果的专著横空出世。后代学者对于营造法式的研究,也莫不基于营造学社所取得的诸多成果。
中国虽然自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中央政权,并且在秦代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并不是中央政权的出现就意味着官式建筑的出现。官式建筑样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与所谓“地方风格”有所区别。只有经过中央的刻意整理,官式建筑样式才会被人为地确立。
目前遗留下来的官式建筑技术书仅有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我们目前并不能确定,在《营造法式》之前是否存在一部相似性质的技术书,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是否有既覆盖等级制度,又涉及建筑样式、工料标准等方方面面的的官式建筑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在建筑样式层面有相互的影响。
由于封建王朝国都的前移,地方样式可能加入新“官式建筑”的整理过程,比如南宋迁都杭州之后,吸收了很多当地的建筑做法进入官式体系;明初定都南京,应该是以当时的江淮建筑作为官式蓝本的,而迁都北京时,也将当地的建筑做法带去北方。
官式建筑常常也会像周边地区辐射,甚至出现所谓的“空降官式”。从现存的宋金建筑实例来看,《营造法式》也就是北宋官式的影响仅限于开封周边地区,向北进入晋东南,便是一个差异较大的地方建筑体系;
以《工程做法则例》为指导的清官式建筑影响力稍大,并且明清常有官式建筑“空降”到地方的有趣案例,比如昆明的真庆观、海东的瞿昙寺、平武的报恩寺、张家界的普光禅寺,它们都与其所在地方的建筑样式有着显著差别。
而与京城的“正统”官式建筑相近,甚至就是京城的工匠来修建的。这种“空降”到地方的官式建筑或许可以视为朝廷权力的一种延伸,是中央集权制的一种昭示。
本文碍于篇幅所限,不能对官式建筑的特征做更多介绍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