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造景区的品牌也是塑造了景区的核心价值,聚焦于某一主题又是打造品牌的实施路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从景区主题化入手,打造品牌化景区。
1)创意人格化IP强化故事性叙事
IP是知识产权的缩写,简单理解可分为文字图标类及角色形象类。
在没有品牌意识的时代,市场上被交易的产品只是贴着个功能名称,旅游行业是游乐场或者景区也是多以地名加功能命名,比如南湖公园、儿童乐园、人民公园.....
当品牌意识觉醒,很多公司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像最早的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全国连锁的欢乐谷等,华侨城一直引领着中国旅游行业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如今品牌化竞争加剧,传统的文字图标类的品牌形象已经很难满足营销品牌的需求,角色类IP的培育优势越来越明显。
从京东狗到天猫猫,从腾讯的企鹅到携程的海豚,头部行业都纷纷培育具有人格化的角色IP形象,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具有人格化的IP更容易与人们产生共情,在宣传推广时可以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将IP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是文字图标类IP无法比拟的,记住一个企业品牌的名字已不足够,了解一个品牌的精神内核更重要,角色IP可以更容易也更直观的传达这种精神内核。
2)打造全情景空间获得沉浸式体验
所谓全情景空间即包含故事叙事的场景空间。横店影视城最早通过保留影视剧的拍摄场景成为影视主题公园。其人为的对空间叙事的场景化打造为游客创造了穿梭于影视剧之中的感觉,旅游的本质就是要去一个与日常生活的环境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事物,当一些传统的景区凭借自然山水不能为游客带来新奇体验的时候,人为创造的新空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影视剧作品、游戏、动漫、戏剧演艺、空间艺术等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用一切手法将人们带到由艺术家构建的虚拟故事场景之中。
对于旅游来说,全沉浸的情景空间对于游客来说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创作者带来的新奇世界。这些年打造沉浸式体验早已受到旅游行业的广泛认可,但真正做到“沉浸式”的景区又不多,因为在现实空间中营造的场景非常容易“破功”,人们的注意力会因为任何一个设计上的疏忽而转移到设计者不希望他们注意到的位置。
比如迪士尼在香港选址时,为了避免在主题公园内看到周围的高楼大厦,迪士尼最后选择了比较偏僻的大屿山。视觉因素在沉浸式空间营造上占据80%的相关性,因此我们会注意到国内对景区的美化包装十分重视。
美化包装不同于主题化包装,主题化包装强调的是在构建核心故事后延展出来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应该是什么视觉效果的。唐代的故事背景就不好出现秦代的建筑包装,只要不是现代的故事背景,任何可以看到城市高楼的视觉景观都会将沉浸式空间打破,一瞬将人们拉到现实中来。
除了视觉因素,人的五感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符合氛围的音乐、清新宜人的气味、充满质感的触感等等。
3)活化空间场景优选表演式服务
打造主题化景区的逻辑是根据基础资源进行故事化的主题设定,通过主题化的空间场景营造,打造沉浸式的故事场景空间,角色IP在这个叙事空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表演式”服务对空间的活化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表演式服务即将景区中的服务员设定成故事中的人物,在游戏中相当于NPC,服务人员有了角色的设定,就被赋予了新的性格特色,除了需要展示特定的话术外,衣着服饰也需要随着主题设计。这些服务员在空间叙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情节变化的作用,迪士尼甚至为了不让各分区内的角色在公园不合时宜的区域出现,在整个迪士尼乐园地下做了地下廊道空间,演员需要休息或换场时走地下空间,尽量避免让游客看到公园中角色“非表演”时的状态。
传统景区的主题化转型与打造主题公园的逻辑是类似的,只是主题公园的资源条件是一张白纸,而景区的条件是白纸上已经画好了山川河流。无论前置条件如何,这个过程都可以理解成编剧-导演-演员的相互配合,编剧需要完成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了什么事的主题化设定;导演负责将现有空间转化成故事中的空间,协调道具、演员、场务等将编剧的剧本实景化;演员是故事成立的核心价值,好的故事角色设定、好的演技是完成整部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