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都的艺术圣殿,西子湖畔的幽静佳地……浙江美术馆该是怎样一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面容?
奥运会“鸟巢”设计者德梅隆说,它应该像一团雾,也有人说,它应该是粉墙黛瓦的。最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犹如水墨画般的建筑,在众多方案中胜出。
今天看到的浙江美术馆,犹如从西湖边“生长”起来的江南水墨,日日与西湖对话。
浙江美术馆
三张图纸呈现水墨风景
就像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心里,浙江美术馆有着不同的轮廓。
2002年,奥运会“鸟巢”设计师、瑞士建筑师德梅隆曾受邀为浙江美术馆来到杭州,“山色空蒙雨亦奇”般充满诗意的西湖水,令这位设计师有了一个很梦幻的idea(想法)——要把浙江美术馆的建筑做得像一团雾。这样的天马行空,或许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的天才创意确实也令人怦然心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浙江美术馆与德梅隆的合作失之交臂。
在众多方案中最终胜出的,是程泰宁的三张充满水墨质感的铅笔画。初看上去,这好似三张充满江南流韵的水墨作品,画面上的建筑错落有致,完全融入周边的西湖山水中。程泰宁在三张图中分别写上“粉墙黛瓦,坡顶穿插,黑白构成,江南流韵”,“依山面水,错落有致,虽为人造,宛如天开”,“钢、玻璃、石材的材质对比,方锥与水平体块的相互穿插,使建筑具有强烈的雕塑感。”
这三句话,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浙江美术馆。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师,程泰宁的作品全国处处可见,他为杭州度身定制的杭州火车站、黄龙饭店等建筑更成为时代经典。但74岁的程泰宁却希望通过浙江美术馆的创作,让自己的设计人生完成一个新的挑战。“我把这个项目看得很重,它在西湖边那么好的环境里,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样的机会不多。”
为了这个方案,程泰宁画了整整两个月,2003年冬天,他的方案中标了。
层层跌落好似生于西湖
“这个建筑我觉得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环境。因为它处在西湖边非常好的一块地方,背靠玉皇山,前面隔着马路就是西湖。我希望它不是一个很突兀的东西,而是生长在环境之中。”
所以,程泰宁笔下的浙江美术馆,整个轮廓线带有直线变化,从东边玉皇山这面逐层向西面降低。“依山面水,层层向湖面跌落。这样一种造型和山体接近,又和环境融合。”
而美术馆错落有致的坡顶也是程泰宁费了最多心思的地方。“把美术馆盖在西湖边上,就应该体现西湖、杭州和江南的文化特征。从造型上讲,江南很多房子是黑瓦白墙,有庭院,这样的方案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照搬传统的手法太直接,提炼不够,也缺乏现代的审美要求。”
程泰宁巧妙地借用了粉墙黛瓦的感觉和意境。“我很想把美术馆做成一幅水墨画,就取了白墙黑瓦的色彩构成。材料上选择了玻璃,就是为了产生又透又不透的效果,像水墨画,有浓淡。现在的屋顶,看上去就有江南传统坡顶的感觉。”而为了呈现时代特色,程泰宁还在材料上下了不少功夫,“钢、玻璃和石材,都是现代的材料。坡顶也可以看成是钢、玻璃和石材组合的雕塑。”
“另外,江南文化有一种很含蓄的东西,比如说庭院。我也注意这个问题,室内一进门就是个庭院,里面也有院子,还有一些介于室内室外之间的,我们叫灰空间,这个是中国建筑很重要的特点,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照搬,而是根据功能结合现代审美做的。”
在程泰宁看来,浙江美术馆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20年后浙江美术馆会不会落后?不会。它浓缩了现在的材料和审美,若干年后还是可以代表当时的建筑。”
几十年后会更有历史感
经过近6年的等待,浙江美术馆终于要正式开放,程泰宁很期待,却又有一点紧张。“很想能看得痛快,但看的时候一定会比别人敏感,有些地方我可能还不敢看。”
不敢看的原因,是因为面对自己的作品,建筑师总是吹毛求疵、追求完美。“因为有工程概算,我们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为了呈现建筑的气质和质感,程泰宁亲自到德国纽伦堡矿区挑选石材。“当时国内规定石灰石不准用在室外,因为容易风化,有人建议用花岗石。但是我觉得花岗石缺少质感上的柔软。现在用的石灰石,色彩比较柔和,能产生一种水墨韵味。其实国外建筑用石灰石的很多,我们后来发现这种石材耐久性、年限都没问题。也许过二三十年,美术馆的颜色会更沉着,更有历史感。”
展厅进门服务台后面的那堵墙,究竟该用玻璃还是用墙面,就曾经令他失眠许多天,也曾引起了小小的争论。“在最初的方案里,为了大气通透设计了整面的落地玻璃。但是后来发现实地后面的景致不理想,旁边就是洗手间,还有存物柜,暴露出来不好看。”为了这件事,程泰宁又动了许多脑筋,后来在墙面上开了一扇窗,映衬出窗外绿意朦朦的翠竹,既遮了“丑”,又通透,更有江南庭院的含蓄诗意。
到如今,大功告成,程泰宁说,待到空些,他也要经常去美术馆看看展览,这不仅因为他爱好艺术,还因为他最满意的其中一件作品,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