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分餐制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2-02 11:25:26  来源:奥奥侃历史
核心提示:古人对“礼”的初始外在展现就是饮食。因为粮食的充盈与稀薄直接受到了“上天”的影响,因此产生了祭拜上天的祭祀活动。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号称“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是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齐国贵族公子。为广招天下才俊,不惜舍弃家业优待之,而且对这些人礼遇有加,连同自己在内皆一视同仁,因此让天下人不无向往,有才之人无不登门。


  孟尝君很尊重这些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不分贵贱待遇和田文)。在一次聚餐宴席上,侍者在添酒过程中无心挡住了灯光,恰巧将孟尝君的餐桌藏在了阴影了,而这一幕恰巧让一位刚投奔他的武士看在眼里。



  这个武士是个直性子,认为孟尝君表面上说礼贤下士,而实际中却口是心非,将自己餐桌“影”藏起来,悄悄让侍者给他准备别人没有的佳肴。武士想到这里起身便要离开,而孟尝君也意识到了这个误会,立马将自己的饭菜端到武士面前进行比较,结果饭菜丝毫不差一模一样。耿直的武士羞愧自己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无地自容,拔剑自刎当场。


  这原本就是一场误会,若是大家聚于一桌就餐,兴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分餐是礼法的外在表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


  古人对“礼”的初始外在展现就是饮食。因为粮食的充盈与稀薄直接受到了“上天”的影响,因此产生了祭拜上天的祭祀活动。祭坛桌案上的珍贵食物就应该让天享用,以保来年的风调雨顺。这是古代农耕文明所形成的统一意识。


  西周,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分餐制的真正开端?因为西周开创性地用“天命”作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这是一个极其吻合农耕文明的宣传主张,周朝以“天命”而上台,周的君主自然就是“天子”,也只有天子能享用祭坛上最高规格的食物。


  因为有了这一核心意识的基础,礼法也就以等级划分而开始形成具体且十分森严的制度。


  天子享九鼎八簋(gui)、诸侯享七鼎六簋、大夫享五鼎四簋、士享三鼎两簋。既然等级不同所享用的食材和盛器也不同,自然就不能在一张桌上吃饭了。



  分餐的根基是礼法,礼法要为政治服务


  分餐制起于周朝,兴于秦汉,衰退于魏晋南北朝。而之所以衰退,是因为战乱造成了民族大融合,游牧民族世代传承的合桌聚餐习俗开始传入中原,由于礼仪要服务政治,因此必须具有涵盖属性,所以要将合餐制同样纳入到礼仪当中,因此对分餐制产生了影响。


  合餐制从唐朝开始流行,并逐渐同分餐制形成抗衡趋势。这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政治层面来说是大唐对民族间的融合呈包容之态,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长腿“胡床”“胡椅”受到了欢迎,这样的吃饭形式相比“席地跪坐”更加舒适方便;社会文化方面来说,少数民族的服装和饮食方式也在改变汉人的习俗,细袖相比宽松的袖袍更加轻巧方便,吃饭夹菜更加轻松,更多种类的烹饪美食和食材已经不能满足小小的分桌摆满,因此人们开始进行合餐进食。但唐朝的繁荣并没有将分餐制淘汰,而是任旧作为身份、等级、地位的划分方式。



  皇家礼法的最后阵地


  从唐宋往后,合餐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饮食方式,但分餐制并没有消失,而是向着重视礼法的皇家收缩战线,且跟多地以典礼和盛大宴会的形式出现,而独享分餐一桌的人也只有皇帝了。


 
标签: 饮食文化

本文标题: 古代历史上的分餐制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26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