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服务的新跨越——中外文博大咖探讨数字变革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2-17 09:04:33  来源:文博圈
核心提示:12月15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联合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开幕。

  12月15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联合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开幕。


  本届论坛主题为“冲击与启示——数字文化服务的新跨越”,旨在进一步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理念提升,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共同探讨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方向。2017年11月,首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4年过去,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科技给文博领域带来新的影响和变化。



  50余位文博专家纵论数字化


  本次论坛阵容空前,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等13家文物机构和行业组织,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国内外19家博物馆,以及7所高校和8家企业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共议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未来之路。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深圳市副市长张华、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任宇昕等嘉宾莅临深圳或通过视频形式参会。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提到:“‘文化+科技’国际论坛旨在整合文化与科技的优势资源,为国际各方搭建前沿学术交流平台。在数字时代和疫情之下,我们应当以更为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答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致辞中表示:“2016年,故宫携手腾讯探索文博数字化,一方面通过‘新文创’打造了古画会唱歌等刷屏级作品,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文化;同时以‘新科技’助力文物数字采集等数字基础设施,并打造数字故宫等微信小程序,让文物在云端触手可及,助力中国文博插上了一对新科技和新文创的翅膀,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为全球文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这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使命的重要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视频致辞,表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文博产业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方面。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从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角度出发,分享了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认识博物馆的力量以及如何发挥好博物馆的力量。他认为当科技应用于博物馆时,首要的是跨学科思维与认知范式的交流与突破,其次在技术运用的层面,博物馆要将科技手段的运用与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观众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要使科技手段与博物馆的文化内容相结合。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科技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主要渠道,两者有机结合才能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大会主旨演讲部分,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多国博物馆负责人基于各自研究和实践,分享了一些宝贵经验。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基于以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围绕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进行的三次全球性调查结果,分享了一些重要结论,他从非全职从事数字化工作的员工比例、传播和数字化活动在博物馆总预算中所占比例、博物馆推出的各类线上活动、博物馆数字化相关战略调整情况以及一些新的创收尝试等五方面,用数据阐释了疫情下数字化服务成为博物馆重要选项。


  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新技术及社交媒体委员会(AVICOM)副主席布鲁诺·德萨·莫雷拉介绍了AVICOM主要聚焦的四大工作任务及未来聚焦的六个议题,并特别强调今年的议题是“线下关闭的博物馆如何利用新媒体向公众开放”。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皮奥特罗夫斯基回顾了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经验,分享了他对现代科技引入古老记忆的一些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介绍了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尝试非同质化代币(NFT)这种全新版权模式的经验,他们一方面制作NFT水印标记独特的复制品,另一方面在高精细的复制品中引入拍卖机制。近期馆内还将举办NFT数字艺术展、3D投影展,也在建造云端埃尔米塔什,即实体博物馆的复制版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及文化遗产活用中心副主任小林牧则介绍了馆内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体验型内容的实践,基于3D、CG等数字技术为仅仅获得文化遗产信息,而没有真正感受到其魅力的普通公众,提供了真实的体验。


  苏格兰历史环境管理机构局长大卫·米切尔则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对国家文化遗产及遗产地相关藏品进行记录的,并分享了灾难后,又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进行修复复原的过程。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以“数字故宫的未来”为题,介绍了数字故宫建设的进展和规划。故宫以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故宫生发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理念,推动故宫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实早在1999年起,故宫博物院就开始重视“数字故宫”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完成了几十万件院藏文物的基础采集工作。王院长介绍,未来的数字故宫是创新的,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是协调的,能改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绿色的,注重资源节约,共筑和谐生态;是开放的,是融入世界、内外联动的;也是共享的,服务社会,公平普惠。



  本届论坛还设置了大湾区沙龙和三场分论坛。


  大湾区沙龙主题为“构建数字文化交流的湾区之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同台交流。各方围绕大湾区文化政策与建设、深化港澳与内地之间数字化文化交流、等话题展开了充分探讨。


  在“共振?全球视野下数字文化的新形态”分论坛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唐娜·库尔茨等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在“蓄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策略”分论坛上,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英国V&A博物馆中国馆负责人、高级研究员、策展人张弘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等多位学界业界人士围绕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了看法。


  在“迸发?数字文化服务的聚合提升”分论坛上,文化、学术、科技领域专家围绕“文博数字化的新探索”展开讨论,对数字文化服务的总体发展、效能提升及生态构建进行了视角多维的专业研讨。


  此外本届论坛上也首次在国内分享了巴黎圣母院重建过程。利维奥·德·卢卡是巴黎文化部指定的巴黎圣母院重建项目中“数字数据”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人,也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卢卡在法国研究实验室的盟友以及巴黎圣母院的所有其他成员利用了数字制图、可视化软件、虚拟现实和云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


  卢卡说,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完全基于云计算,对世界各地的数字设计师和网络创意者开放,是一个无国界的地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者连接到真人大小的虚拟模型后,都可以在视觉上引导戴着VR坐在大教堂内的雕刻家修复被毁的雕塑,使用遍布整个场所的摄像头并将图像中继到虚拟对象。


  巴黎圣母院的数字化是一个试验台,这是技术进步指导未来走向虚拟保存文化结晶的完美例证,这些数字克隆技术可用于再生多个世纪以来所有出现问题的世界遗产。


  “文化+科技”时代命题下的中国经验


  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文物工作内容篇幅明显提升,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内容的从第六篇提前到第五篇,这些都昭示着: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


  文博单位也都积极进行了数字化探索,一方面需要紧跟国家规划,抓住时代机遇;另一方面,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取长补短,借助先进科技与平台优势,助推文博数字化发展浪潮。近年来在科技促进文化保护、文化数字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2017年首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的主题“传统文化×未来想象”到今天的“冲击与启示”,在数字化浪潮和疫情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科技”有了新的使命。正如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致辞中所言,“从北京到深圳,从故宫到腾讯,历史与现代交叠,文化与科技辉映,正契合了论坛的主旨。”在冲击中能够主动出击,在启示中能够迎风启程,这是我们在数字文明新时代下的新命题和新挑战,也是本届论坛“冲击与启示”的主题由来。



  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国际嘉宾以线上方式参会,这仿佛也是当下世界的缩影。疫情虽能一时阻隔,文化与科技却能让人心和世界重建联结。当我们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探讨文博数字化的方向与趋势,寻找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解决方案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必将带着积淀的力量和时代的选择,以更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论坛同期,故宫腾讯联合主办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深圳开展,首次以数字化形式展出600余件故宫国宝,还通过数字化复原,将室内装饰最为精美的中国宫殿建筑——故宫“倦勤斋”首度在公众面前亮相。


 
标签: 博物馆 数字化

本文标题: 数字文化服务的新跨越——中外文博大咖探讨数字变革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29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