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为何“淮”在前“扬”在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12-21 10:07:42  来源:乡土人文地理  作者:紫苏桃子姜
核心提示:淮扬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名扬天下。“淮”在前,“扬”在后,扬州已然为众人熟知,不知为何,同为“中国淮扬菜之乡”的淮安,却鲜有人知。

  淮扬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名扬天下。“淮”在前,“扬”在后,扬州已然为众人熟知,不知为何,同为“中国淮扬菜之乡”的淮安,却鲜有人知。


  直到最近,淮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很多人还在纳闷:为什么是淮安?


  其实,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淮扬菜能走上“开国第一宴”,也离不开出生于淮安的周恩来总理的举荐。淮扬菜系最大、最专业的博物馆——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在淮安;唯一以淮扬菜命名的高职院校专业——淮扬菜烹饪学院也在淮安……


  若是有心人细细去探究会发现,在淮扬菜形成的历程中,淮安从未缺席。或许,一句“因为淮安,所以淮扬”,是对这座低调的“美食之都”,最恰当的肯定。


  淮扬菜系的形成,和大运河的兴起,息息相关。淮安这座城市,也与运河相伴相生。


  早在春秋时,吴王夫差开挖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即京杭大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自此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也为淮安这座“运河之都”的诞生带来了契机。逶迤南下的京杭大运河,与奔涌东流的淮河交汇于此,为淮安带来了持续2200多年的生机。


  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成于隋唐、完于元代,盛于明清。淮安的发展,也依循着大运河的脉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淮安一跃成为全国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淮北盐集散之“五大中心”。南船北马,商贾云集,造就了“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歌钟饮博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的繁华。


图|爱摄影的橙子


  运河为淮安,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一群“最好吃”的人。那时的淮安,客似云来,河道漕运官员在这里驻节,商贾贸易来这里抢滩,文人墨客来此寓居。在淮安的府衙里、在盐商沿萧湖建造的一百多座私家园林里,灯火喧天、宴席不绝。


  “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最奢华的,不只是宴席上的繁盛,也在对厨师技艺的要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淮安官衙中,每位厨师只烹调一道菜品,终生苦心孤诣,精研绝活。例如,淮安菜系中的全鳝席,108道美味佳肴全部由鳝鱼做成,可见其专研之精。而《清稗类钞》中记载晚清最为著名的五种筵席,其中就有二席出自淮安(全羊席、全鳝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达官贵人们,让本就追求精细的淮安菜,更加精益求精,促成了淮安饮食文化的高峰。明清以后,淮菜和扬州菜相互渗透、逐渐融合。运河上的两个大城市,在菜肴上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淮扬菜系。


  随着历史发展,淮扬菜系已经代表着更广大的地域。广义的淮扬菜系,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淮河及连接两者的京杭大运河流域。淮安在其中的地位,却始终无可取代。淮安的风味,随着不绝的流淌运河,在江淮大地生发扩散开来,愈来愈浓。


  繁忙的漕运,为淮安带来了南来北往的食客,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口味和厨艺,在此碰撞交流,形成了一种南北融合的风味。淮安当地有一句俗语:“一张淮安嘴,吃遍南和北”。一张嘴,不仅能吃到南方菜色的鲜、脆、嫩,也能品尝到北方菜的咸、香、浓。


  当人们在为“开国第一宴”选什么菜品而头疼时,周总理推荐的淮扬菜,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因为,淮扬菜精烹细作、淡雅平衡的特色,既符合国宴的庄重大方,又能适应来自天南海北的宾客们的口味。



  比如,作为“开国第一菜”的软兜长鱼,就是一道典型的南北融合的菜肴。取自当地河湖中的黄鳝,去骨划成长条的鳝片,在葱姜水里汆熟,自然形成卷曲的兜,再用酱油、白糖、黄酒、大蒜子调成的芡汁来煨香,凸显江南人家烹调的细致。上桌前,则要另加大量葱姜白胡椒,一勺滚油“嗤”下去,浓咸张扬、香气四溢。这种大开大合的做法,更接近北方鲁菜的风格。


  淮安风味的底色,仍旧来自这座城市内广阔的水域。淮安称得上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不仅汇聚了黄河、淮水、京杭大运河三大水系,还孕育了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有着近千平方公里的水域,孕育了丰茂的物产。洪泽湖的大闸蟹、青虾、鳝鱼、金湖的甲鱼、盱眙的小龙虾、……应有尽有的水产河鲜按着时令、排着队送上淮安人的餐桌。


  丰富的物产,给了淮安人“不时不食”的底气。“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淮安人吃得讲究,最好的食材,要在最佳的状态享用,烹饪上也不求繁琐,只求其本味的鲜美。


  曾经,淮扬名菜白袍虾仁,与”开国第一菜”失之交臂,就是因为当时运输条件的受限,无法保留最鲜美的味道而放弃了。这道菜的成功,一半在于选材的精致,一定要洪泽湖的活青虾。


  另一半则在于看似简单却有巧思的烹调,活青虾用姜汁浸养一晚上,炒制时,不用再额外调味,只添些薄盐,便能将河虾的鲜嫩激发出来。一盘白袍虾仁呈上餐桌,颜色白莹,口味鲜嫩,细细咀嚼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当年访华的尼克松,也曾被它“征服”,把一盘虾仁吃了个干净。



  淮扬菜的“和、精、清、新”,在淮安菜系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满足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挑剔味蕾。


  淮安菜绝不只是达官贵人的“珍贵宠物”,它既上得了庄严隆重的国宴,也下得了寻常巷陌的百姓厨房。


  当清王朝落幕之后,官厨们失去了官府的依托,纷纷流落民间,以“烹龙炮凤”之手“烹小鲜”,创造出更多看似平常又入口惊艳的美味,把“于平凡中见功夫”,演绎成了淮菜技艺的灵魂所在。


  一道平桥豆腐,看似平淡无奇,却作为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过人之处。一是刀功,内脂豆腐切成一致的菱形薄片,一是调味巧思,用鲫鱼脑和鸡汤调味,再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烹煮成羹,色如白玉,嫩如凝脂,入口爽滑,香醇回味。



  淮安有句俗话:“饭前掼蛋赛一赛,蒲草也能做成菜”。就是寻常百姓人家,也大都注重烹饪技艺,就算再匆忙庸常,也要用心做几道可口的小菜,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生长在河湖中不起眼的蒲菜,取其白嫩的茎干,简单炒制,就是清香甘甜,酥脆可口的家常美味。若是配上金钩虾米与鲜鸡汤同烹,慢焖入味,口感堪比嫩笋,滋味堪比海鲜,也能成为宴席的上品。


  淮安人对待美食和烹饪的态度,早已在代代相承的熏陶中,走在了前端。你永远不知道谁家里藏着一位“大厨”,也不要胆敢在淮安人面前谈论吃喝经,因为谁也没有他们懂吃、会吃、爱吃。有一位在淮安餐饮行业工作的朋友透露,别看淮安城市不大,餐饮竞争却非常激烈,各处的大厨都会暗地里较劲,比出个高低。


  正是这些隐于寻常巷陌的智慧,与民间高手经年积累的功夫,把淮安菜的精华与生命延续了下去。


  淮安美味的清鲜和合,源自清爽新鲜的食材、出神入化的工艺,更源于每一位烹饪者于平凡生活中充盈温润的心。每一种美食,无不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淮安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在淮安民间流传着一条饮食格言:适生为宝、适身为贵、适口为珍、适时为佳、适量为宜、适意为快。这条“六适箴”,既是淮安人的饮食学问,也蕴藏着深厚的人生智慧。淮安菜在上千年的时光中不断演化,淮安人把适时适意的哲学,融入日常的烹饪与饮食,在平淡的生活中,咀嚼着其中真趣,品尝着其中本味。


  对土生土长的淮安人来说,盛名在外的淮扬菜,不过是家人最拿手的家常菜,是爸爸用几个小时清炖的蒲菜肉圆;是爷爷早起去菜市场买鲜活的长鱼回来,细细烹调的软兜长鱼;也是在楼下早餐店顺道买份茶馓回来,交给妈妈做的一道丝瓜茶馓……


图|一只包仔


  而对于游客来说,寻觅正宗的淮扬风味也不难,不过得亲自走一趟。去淮安大街小巷随意逛逛,每一条分叉路口都能碰到让人垂涎的小吃。香嫩弹牙的钦工肉圆,“碧油煎出嫩黄深”的鼓楼茶馓,面皮透光内含乾坤的文楼汤包,一碗爽滑劲道的杠子面……总有一种美食,看似平和,却又在鲜香可口的绵柔中,不知不觉俘获你的心。


  不同于川菜、湘菜的爽麻香辣,一入口便惊唇动舌,淮扬菜,更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咂摸,解出其温柔平和中的鲜香本味。


  走进淮安,或是在这座城市生活,也是如此。放慢脚步,沿着古运河,去遇见两座湖。在勺湖公园,探访沉潜百年的园林秘语,看晚霞在水中倒映成画,在河下古镇的老街古巷里邂逅一种平淡生活……



  走近这座城市,才发现淮扬菜的精髓和智慧,早已深深融入了淮安人的生活,浸润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淮水安澜,岁月清平。因为淮安,所以淮扬,是一个时光沉淀下来的答案。


 

本文标题: 淮扬菜为何“淮”在前“扬”在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30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2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