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所有其他高度成熟的建筑类似,亭子别致外形的产生自然也建立在中国人对它的立意和用途的心理预设之上。
这种心理预设讲求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人的性格所在,也是各种艺术造型的创作源泉。
▲北京景山上五座亭子中的三座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亭式建筑——佛香阁
在中国,脱离纷繁喧嚣的生活,逃入与世隔绝的自然之中,历来便是达成精神宁静专注的标志。
思想家、诗人、虔诚的隐士,甚至功成名就的政治家,均会归隐于偏僻的山林、谷地、寺庙和洞穴之中。他们在那里结庐而居,与自然相伴。
诗人、哲学家的茅屋与亭子通过文学作品闻名于世。他们任职、出生的地方,或者他们的祠堂中也建有实体建筑,且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至今。
此类亭子可见于四川境内为纪念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而设的祠堂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分布于济南府著名的大明湖、杭州郊外的西湖,以及偏远的凤翔府边缘的东湖公园内。
▲山东济南府大明湖的水心亭
▲浙江杭州西湖边的船埠。此船埠为带顶平台。从该亭两侧均能看到水中相隔不远的三座灯塔中的两座。它们构成了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的“三潭映月”
园中小屋本因实际需要而产生,通过那些历史上的范例形象这一概念得以完善,进而上升为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以格外亲切且富有感染力的种种式样呈现出来。
▲上海湖心亭的茶楼
▲广西桂林府福州会馆前广场东南角上的文昌阁
▲湖北武昌府的亭式楼阁——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