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向来便是极具艺术性的。茶与美食融合,便有了茶点茶食;茶与诗画融合,便有了茶联茶画;茶与戏曲融合,便有了采茶戏的出现。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赣南地区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什么?
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亦是客家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大致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紧相贴合,彼此重叠。
采茶歌时期
明代起,在全国经济活跃,人口增多的大气候刺激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走向繁荣,与之相适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应和,赣南的采茶歌也随之流行,随茶叶交易在江南广为传唱。
茶篮灯时期
明末,客家地区陆续出现了姐妹摘茶、双采茶、四季采茶、送哥卖茶等多个有简单人物,以扇子、茶篮为道具的歌舞小演唱。茶农与茶商编演了更多有关茶的节目,这些节目也用于在春节期间给茶家、商铺恭贺新年。为了制造热闹气氛,出行时有的举着各式花灯,有的与马灯和花鼓配合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采茶戏时期
在茶篮灯的基础上,两旦一丑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它渐渐脱离灯彩只反映以茶为主要内容的局限,编演了一批反映爱情、生产、生活等视野更加开阔的小戏,这些小戏都是由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在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锣鼓伴奏下进行演出,采茶戏从此进入了“三角班”时期。采茶三角班形成以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至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在赣南各地大兴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采茶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赣南各地陆续办起了十多个专业采茶剧团,采茶戏从此走上了城市化、正轨化、正戏化、专业化的道路。
赣南采茶戏以当地客家方言为载体,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既是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也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赣南采茶戏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传承保护和从艺人员的鼓舞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