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分集剧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1-17 11:17:56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选择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传承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彩多姿、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它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选择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传承的故事。其中既有单个建筑的故事,也有古村、古镇的故事,更有人的故事——居住者、传承人的故事,设计师、研究者、保护者的故事。以不同故事所带出的不同角度,共同解读几千年来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在梳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同时,本片还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包括更为本质、更具指导意义的传承理论和原则,如建筑文化的三大传承主线:自然、人文、技术;“形”的传承、“神”的传承、“形神兼备”的传承;适应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可持续性传承等;也包括更具操作性的传承方法和要点,如建筑肌理、应对自然环境、空间变异、建造方式、建筑材料、符号特征六方面的传承方法;同时展示、分析一些现代建筑探索与传承的案例,既有比较成功的,也有比较失败的,并提出应防止的误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为着眼点,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不仅是一部文化的、艺术的、技术的纪录片,同时还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叙事角度上不但阐释传统民居的物质形体,而且探究各种民居文化的产生机制。透过丰富的建筑文化,观众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木结构等营造技术的高度成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第一集《庭院之制》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庚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第二集《四水归堂》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湖南、贵州等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塑造出窨子屋独特的样貌特征。潮汕传统民居讲究趋吉避凶、装饰华丽繁复。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第三集《聚族而居》


  为保家族平安,人们创造出了带有防御与居住兼备的大型民居建筑,聚族而居。人们把这种生存智慧,直接表现在他们居住的建筑中。江西赣南燕翼围堪称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其建造年代久远,建筑布局的严谨,防御性能突出。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围龙屋是客家族群另一种聚族而居的封闭式大型民居,其整体构图表现出强烈的内聚性。高山的层层阻隔,赋予永泰人协作共进的精神,庄寨聚族而居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好展现。闽西南的土楼既能以最小的土地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又使家族凝聚力得以增强。


  第四集《落地生根》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云南翁丁,隐匿在热带雨林深处,佤族古老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制仍然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潮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陡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第五集《筑窑为家》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到半地穴居,逐步学会建造窑洞民居,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让居住环境与自然协调。山西省忻州老牛湾的石片窑,用黄河冲刷形成的石片垒砌起来,有着古朴厚实的美感。陕西省榆林市赤牛坬村自元代设村时起,靠山窑就是世世代代赤牛坬人理想的家园。河南省三门峡市官寨头村地坑院,整个建筑卧于大地之中,是中国“天地相融”,“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隐匿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阳泉市东峪井村自明代建村时起,人们就以山区盛产的青石建造石头窑洞。黄土高原上一座座窑洞,凝结着先人们对家的理念与期盼。


  第六集《石砌土筑》


  碉房民居的出现,与严酷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这里的人们在长期半农半牧的生活中,慢慢发展出一种外观方正具有较强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碉房”。四川省阿坝州桃坪羌寨,羌族的先民们依靠古老的生存智慧以当地的石块和黄泥垒砌起羌族碉房,错落有致,户户相连。云南特有的民居建筑土掌房,自家屋顶是邻居家的前院,节约了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广东开平,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就建造碉楼防洪防匪。


  第七集《幕天席地》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对自然的最小扰动为原则,使得人和自然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机制。东北森林里,游猎民族打猎时搭建起简便的临时建筑撮罗子。内蒙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循古朴节俭、简便易行的理念,精心打磨蒙古包。青海牧区,藏民频繁的迁徙和居无定所,使得移动的帐篷成为了最适宜的居住方式。广西北海,捕鱼为生的“疍民”生于江海,以舟楫渔船为居住的家园。人们以天为幕,以草原和大海为席,守护着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家。



  第八集《敬宗收族》


  宗祠作为农耕时代中国城乡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始终是中国人的亲情纽带和精神家园。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以叶姓为单一姓氏的血缘村落,是农耕时代中国传统村落与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范本。古时北方多战乱,许多南迁的贵族纷纷在徽州择地建村,单姓村落千百年的繁衍生长,使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在这里愈发根深蒂固。潮汕人闯荡海外,业有所成后纷纷回到家乡建房修祠,寄托他们眷恋乡土之情。尽管时移势迁,宗祠的地位已不复从前,但它依然以这样的方式,凝聚中国无数个血缘族群。


  第九集《聚落相依》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城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棋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园的无尽乡愁。滇西南古老村落的世代村民,以千百年的留守诠释着另一种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村落所蕴涵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十集《古镇悠悠》


  传统古镇的复兴是重新发现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魅力的过程。地处黄土地带的山西大阳镇,古镇人尊重传统的生活态度,让大阳镇成为了“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徽州人在渔梁段垒石为坝,渔梁古镇由此兴起,并将徽商的传统发扬至今。地处贵阳南郊的青岩古镇因明朝屯兵而建,由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已经变成风韵独特的宜居古镇。横断山脉地区沙溪古镇的复兴,是一次用现代建筑技术复兴传统中国的尝试。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孕育出的乌镇,完整地保存中国水乡古镇的风貌,成为了传统古镇复兴的新样本。


 

本文标题: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分集剧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36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