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远古时期,我们祖先通过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和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在古代是一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季的来临和希望的开始。
春节现在是中国最热闹、最隆重以及活动最丰富的节日,在古代也一样很重要。春节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年”的记载。热衷于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灵的商朝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仅是商朝,西周时期,上至王宫的天子下至民间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灵的赐福,并且举行仪式来驱邪逐疫,庆祝丰收,祈祷来年的平平安安。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保留了一些相关的古老习俗和信仰。
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国参与的最重要佳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大唐盛世气象,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思想开明、文化璀璨。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人。
那么,具体到历朝历代,古人究竟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古代的春节究竟有哪些风俗呢?我们挑选一些主要的、比较人文的来讲一讲。
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就是春盘。
唐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风俗传至唐朝,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一: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二: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三: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四: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三: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古时候人们过春节的风俗和活动与我们今天虽有不同,其实却是一脉相承。时间虽然跨越千年,炎黄子孙却通过春节这个节日,将祖先与后世子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我们炎黄子孙都秉承同一个心愿:新春到来,阖家团圆,幸福安康。正是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