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上的冰嬉场景
北京正在举行第24届冬季奥运会,各国健儿在冰雪上纵横驰骋,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目光,谷爱凌、羽生结弦成为万众追捧的顶级偶像。借此热潮,聊聊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冰上活动。
人类的体育运动往往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狩猎、战争、娱乐行为。中国地域广阔,北方很多地方冬季严寒,人们在冰天雪地中生活,发明了各种滑雪、溜冰的器具,比如雪橇、滑雪板、冰鞋,奔走如飞,日常实用之余,又以此为乐。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于北方,冬天必定下雪结冰,皇家园林中常见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象,但帝王、后妃大多待在室内取暖,难得有踏雪而行的兴致,除了赏雪、赏冰之外,明代之前未见到与冰雪相关的宫廷活动记录。
有个说法流传甚广:《宋史·礼志》中曾载皇帝“幸后苑作冰嬉”,是古代御苑中冰雪活动的最早例证。其实早有学者考证,此事完全是讹传,《宋史》中只提及御苑中有“水嬉”,压根没提过“冰嬉”。
值得一说的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的信安、沧州、景州(今河北霸州、沧州、景县)地区流行在冬月制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种东西有些像雪橇,明清时期谓之“冰床”,又叫“拖床”,在首都北京大为流行,传入皇家御苑。
明代西苑三海冰面辽阔,是宫廷成员乘坐冰床的主要场所。所用冰床用木材制成,形如无腿的交椅,上铺干草编织的床垫,可坐两三人,前面有人用绳子拉着在冰上快跑,十分迅捷。私家园林中还进一步发展出一种尺度更大的冰船,例如明代文人笔记曾载李氏清华园中“雪后联木为冰船,上施轩幕,围炉其中,引觞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飞,视雪如银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凌越,未知瑶池玉宇又何如尔。”什刹海是民间乘冰床的胜地,传统至今仍未断绝。
清代冰床
清代御苑中也设有专用的冰床。清人笔记《榆巢杂识》载:“冬日液池,上御拖床。其制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人挽行冰雪中,至便。有施毡幄及饰以龙凤者。”乾隆帝写过一首《冰床》诗:“今岁立春迟,春冰依旧厚。轣轳坐冰床,平湖任行走。”晚清醇亲王奕譞特意购买了一辆日本进口的小车,用来替代冰床在自家园池中驱驰,号称“清碾蒲轮双轨滑”。
《北京风俗图谱·拖床冰嬉》
民国时期来华游览的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邀请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画了一套《北京风俗图谱》,其中有一幅《拖床冰嬉》,画上的拖床宛如平板筏子,两人撑篙,在冰上行驶,不大合乎实情。
真正意义上的“冰嬉”指的是滑冰,在清代皇家园林中最为盛行。
满族来自东北苦寒之地,入关前原本就会滑雪溜冰。努尔哈赤起兵征战,有一支军队穿上类似冰鞋的“乌拉滑子”,用爬犁运炮,曾经一夜之间在冰上疾行七百里,奔袭敌军,大获全胜。
清代沈源《太液池冰嬉图》
乾隆帝对冰嬉尤为喜爱,经常在西苑三海举行冰嬉盛典。《皇朝文献通考》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头目二十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
清廷特制的冰鞋主要分两种式样,一种“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形如冰刀,利于飞快滑行。另一种“底合双齿”,人踩冰上,不易滑倒。显然前者用于速滑,后者用于各种冰上表演。还有一种猪皮鞋,鞋底异常滑溜,堪比滑板,只用于高台滑冰。
冰嬉的主角是八旗将士,皇帝和皇子、大臣们并不下场,只当观众,坐在冰床上或者站在旁边舒舒服服地看。
比赛速滑时以炮声为号,树大旗为终点,按抵达先后次序定头等、二等,优胜者可得奖赏。
清代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局部
花样滑冰一般都结队而行,做出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等各种造型,甚至还能玩出攀杆、飞叉、耍刀等杂技动作。
高台滑冰叫做“打滑挞”,需要先堆一座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乃使勇健兵著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自其颠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更复杂的运动是冰上蹴鞠,两队分别身穿红黄两色球衣,争抢一个充气皮囊,得者为胜。这个项目与现代冰球完全不同,并无球杆,可用头、手、脚击球,更像是把足球拿到冰面来玩。
最难的是冰上射箭。通常在皇帝的宝座旁边设一座旌门,上下各悬一球,谓之“天球”“地球”,八旗兵丁列队蜿蜒滑至门前,弯弓搭箭射之,中者同样有赏。
总体而言,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冰上活动花样繁多,略具现代运动的雏形,但本质上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表演而非真正的竞技体育,兼有训练军队的意思。
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冰嬉图》
清代宫廷绘画中屡次描绘冰嬉相关场景,在瀛台、琼华岛和金鳌玉蝀桥的映衬下,精彩纷呈,令人目眩神离。这些表演者如果有机会穿越到今天,未必不会成为武大靖或者羽生结弦那样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