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总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3-19 09:46:3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当然不如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

  在浩瀚如海的史料、古籍、诗词、绘画中遗留有许多屏风的痕迹。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因有屏风的陪衬,将嫦娥的寂寞和悔恨更深刻地表现出来。再如五代时顾闳中所绘长卷《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画中用屏风将画面分隔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五段。那么,为什么古人总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呢?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当然不如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所以为了挡风,古人便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两侧,以达到挡风的目的。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作用。


  随着朝代更迭,带动了屏风的发展,而屏风的种类更多,用途也逐渐广泛。有的屏风还全用木头制作,这种木屏风非常结实,故可用来倚靠或挂置杂物。如魏晋时期有个名叫王琨的人,为人十分吝啬。他不仅把酒藏在床下,还把家里的米、盐、酱油等,全都挂在自己床边的屏风上,任何人有需要,都只有经过他的手才能取用。


  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不叫屏风而称“邸”或“扆”。如《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唐代贾公彦疏曰:“邸谓以版为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此谓王坐所置也。”又汉王充《论衡·书虚》上载:“负扆南面乡坐,扆在后也。”而汉代《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则说明了“屏风”的称呼出现在汉代,并有了分隔室内空间和遮蔽视线的作用。



  在汉代时期,屏风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尤其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有屏风。如《西京杂记》上载:“汉文帝为太子时,立思贤院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帐甚丽。”另据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上载:“一杯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以万人之力制成一个屏风,汉代屏风的豪奢也由此可见。而此时屏风的种类和形式都有增改,也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折叠,也称连屏或叠扇屏。屏风平常和床榻结合使用,不仅实用,也是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汉代之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再加以彩绘,但纸绢、纸张发明后,多数屏风的制作都以木为框架,再以纸或绢为面,屏面的装饰除了绘画、书法外也有染缬纹样或刺绣的,写字内容则以诗句为多。到了唐代,在这个繁荣的太平盛世,总以最美丽的事物来装点世界。此时纸屏风盛行,画家在上面画上美丽的山水、花鸟,诗人在上面题屏、咏屏,甚至富贵人家有的还会贴上金箔,这些屏风装饰画每每令人赏心悦目。应用雕刻、镶嵌及绘画工艺的屏风则为宫廷所用。



  另外,魏晋以后,一些文人雅士逐渐地喜欢一种简朴的屏风。这种屏风就是拿白纸糊上,全白,什么都不画,一般以木头为框架,叫“素屏风”。不过单纯只用白纸而不装饰屏风的人也不多,大多还会配上诗、书、画。


  明清时期,屏风文化达到高峰。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奸臣严嵩的抄家物里,竟有大小各式屏风近四百件。而《红楼梦》中对屏风的描写也很多,如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时,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到了清乾隆年间,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应用在屏风的制作上,更让清代的屏风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而极为讲究的屏风制作手工精细、巧夺天工,屏面上饰以各种彩绘,图案精美,绚丽多姿,记录了风俗民情、历史故事、山水景色等,不仅呈现出古人高水准的手工技艺,也反映了屏风和艺术、文化的紧密关系。


 
标签: 屏风

本文标题: 为什么古人总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4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