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垟曾厝——温州苍南古民居建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4-01 11:20:47  来源:柴桥头
核心提示:深垟曾氏祖居又称曾厝,坐落于矾山镇宜矾村深垟自然村,为清代建筑,是目前矾山镇域内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对于研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深垟曾氏祖居又称曾厝,坐落于矾山镇宜矾村深垟自然村,为清代建筑,是目前矾山镇域内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对于研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深垟曾厝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今约有280年历史。它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台门、前、正、左右两房、跨院厢房、两护厝等构成二进六厅八巷三天井的四合院式木构建筑,48间房连成一体,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讲究,花窗和房门雕刻精细,所有房间均用木地板铺设地面,是有代表性的浙南山区民居建筑。



  前屋建于块石砌筑的台基上,面阔九开间,进深九架五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设大门,屋面双落翼悬山顶,砌叠瓦脊;厢房面五开间,进深九架五柱,分心造,硬山顶;正屋建于块石叠砌的台基上,明间前设踏步三级,踏步块石砌筑,正屋面阔九开间,进深十三架七柱,次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柱下用青石圆柱础,明间用内额,内额粗大,搭接挑幹做法,拓展明间空间,以利于待客,屋面双落翼硬山顶,前后出较深,利于散水,是雨水较多的浙南山区民居的通行做法,整座建筑也显得幽深壮观;两厢房后侧均设跨院厢房,面七开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外侧围墙用乱石砌成。


  正屋大厅上方原挂有粉金匾额一块,大厅摆有香案一张,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烧毁。曾现存有清代石盆和石磨,另有一口古井,水清如镜,冬暖夏凉,水不干涸,至今还在使用。曾北侧还有一株国家挂牌保护的枝繁叶茂的大樟树,树龄约300年。树下建有一土地庙,外側有一小水涧。古屋、古樟、土地庙、水润,构成了当地较为少见的浙南山区古村落小景观。



  深垟曾厝的创建者是曾朝光。据当地《曾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为苍南始迁祖曾瞻公。曾瞻公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县,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入迁温州平阳廿八都今苍南灵溪宕顶,旋迁渡龙市兜(今屿兜)定居,繁衍发展。其后,其曾孙曾文彬于清初由市?转徙平阳廿八都今藻溪后岱居住。曾朝光之父、曾瞻公玄孙曾德秀(1651—1712)年天资聪颖,年轻有为,察知赤洋(即矾山古地名)明矾业兴盛,遂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后从藻溪后岱移居三十一都矾山南堡,创家立业,成为当地曾氏始迁祖。曾德秀配林氏,生五男五女,长子朝贵(1680-1753年),字国宗,乡耆,清雍正四年(1726年)间,主持续修《曾氏宗谱》,并撰序文;次子朝爵(1683-?年),字国超;三子朝美(1685-1764年),字国柱;四子朝彬(16881760年),字国文;朝彬孙君,字瑞朴,乡饮;曾孙风魁,讳仁敦,号梧网,庠生,塾师,清道光四年(1824年)间,参与续修《曾氏宗谱》,撰写序文;五子朝光。


  曾朝光(1694-1751年),字国扬,号晦斋。年少聪慧,秉承家学渊源,好学上进,成为当地第一个国学生。成年后,洞察到矾山水尾山明矾业蓄势待发,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就搬离南堡,迁到赤洋下村深垟居住。


  其时正处于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矾山明矾产业发展迅猛。曾朝光就在深垟靠山前的一片荒芜土地上搭起一座很大的草寮,在此安家落户。这里紧连水尾山明矾业基地,后有丰富优质明矾石矿山为依托,前有良田百亩,是一个宜耕宜读宜居宜工的风水宝地。门前还有一条矾山通往藻溪、鳌江、平阳的石砌古道。清时,为怕矾山明矾业税收流失,平阳县衙规定明矾出口必须经本县藻溪辗转鳌江出海,深垟的这条古道就成为水尾山和矾山明矾出口的挑矾干线。明矾业繁盛时期,门前挑矾、挑石、挑柴、挑草等人员来来往往,热闹非常,其地亦是发展商贸的好地方。



  曾朝光初来乍到,白手起家,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笃诚,应聘在矾厂记账,并与夫人胡氏在家里开了出售油盐米酱的杂货店及小客栈。因为诚信好客,赢得大伙信任,生意很好,经常有商贩、挑夫和过路客人在此落脚。多年下来,家境日渐殷实。


  有一年,自然灾害频发,明矾形势陷入低谷,明矾滞销,价格下落,矾头家(即矾老板)竞相倾销明矾,原来一斤矾可以顶一斤米的价钱,而当时一斤米可兑3-4斤明矾。曾朝光看准行情,倾其积蓄,大量收购明矾,回积了几百担(一百斤称一担)特珠(特级明矾)。第二年,各地水灾泛滥,大量需要明矾浄水,明矾价格一路升,而明矾生产需要100多天的周期,靠矾厂扩大生产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曾朝光的库存明矾一时间就成为抢手货,因此赚了个钵满盆满。


  于是,曾朝光就在原址上大兴土木,历经两年多时间,建成了目前这样规模的曾氏大屋一曾暦。传说当时建房时使用落地木柱221根和磉石221块、同一时间用人工几百人オ建起。虽然整个工程算不上浩大,但在那个时代,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因矾而立,因矾而兴,也成为当地的一段历史佳话。



  受家学影响,曾朝光于经商之际,延师课读,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包括他自己在内,四代中就出了4名国学生、2名庠生,一时间声名鹊起:长子曾世益(1728——1783),字友思,号谦,国学生;次子曾世琳(1734-1807年),字球思,号肇,国学生;三子曾世侯(1739-1800年),字信思,号敦敏,生;孙曾鼇(1756-1827年),字仲昆,讳钜言,国学生;曾孙曾省中(1785-1862年),讳仁谋,号想轩,庠生,道光四年(1824年)主持续修《戈设馆授徒,或务耕,


  受家学影响,曾朝光于经商之际,延师课读,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包括他自己在内,四代中就出了4名国学生、2名庠生,一时间声名鹊起:长子曾世益(17281783),字友思,号谦,国学生;次子曾世琳(1734-1807年),字球思,号肇,国学生;三子曾世侯(1739-1800年),字信思,号敦,庠生;孙曾鼇(17561827年),字仲昆,讳钜言,国学生;曾孙曾省中(17851862年),讳仁谋,号恕轩,庠生,道光四年(1824年)主持续修《曾氏宗谱》,并亲撰序文。其子孙,或经商,或设馆授徒,或务耕或在各明矾厂参与管理、从事明石开采煅烧工作,各有所成。矾业鼎盛时期,曾家五世同堂,有子孙400多人,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经过近300年的风雨洗礼,在历代子孙的精心护、修下,深垟曾厝依然静卧在水尾山蔍,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明矾业的兴衰与转型。而从这大屋走出的近千名曾氏子孙,正以全新的姿态,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续写着深垟曾的历史与辉煌。


 

本文标题: 深垟曾厝——温州苍南古民居建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51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