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非遗资源“活”起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4-02 09:43:2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春萌
核心提示:如何盘活乡村非遗资源、做好乡村非遗保护和利用,不仅是文化课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如何盘活乡村非遗资源、做好乡村非遗保护和利用,不仅是文化课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这为盘活乡村非遗资源、做好乡村非遗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方向。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当地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下,不少地区进行了非遗产业化、商品化实践,比如广西柳州以螺蛳粉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关注、非遗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也有大量乡村非遗项目因打不开市场,形成不了特色品牌,创造不出经济价值,而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机。让乡村非遗资源“活起来”,不仅是一个文化课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乡村非遗资源浩瀚,类型丰富。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乡村非遗项目较容易落实为产品,比如版画、剪纸、葫芦、泥塑、手工布鞋等;但有些非遗项目则很难转化为具体产品,如果盲目开发,可能对非遗资源造成破坏,反而不利于传承。因此,乡村非遗在资源挖掘上要注重差异化,既要关注市场需求,又要尊重传统、防范滥用文化元素造成的文化本真丢失,聚焦差异化市场,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资源,注重挖掘和扶持易落地、具有地域特色、乡土味道的非遗项目。


  在中低端市场,可结合非遗资源开发服饰、挂件、家居用品等,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在高端市场,消费者对乡村非遗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生活实用,同时也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尽可能保护非遗的本真性和整体性。



  根据《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店铺多集中在乡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3.29岁,愿意继承衣钵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虽然各地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认定乡村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非遗人才,但还远远不够。保护乡村非遗,要持续注重人才培养。


  可在非遗传承人中遴选一批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其开办公司或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创意产品,促进乡村非遗商品走向市场。应积极组织乡村非遗传承人走出去交流学习,帮助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还应注重培养后继人才,支持优秀非遗传承人广收学徒,鼓励免费传授非遗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常态培训与订单精准培训相结合,让更多乡村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吃上“手艺饭”。


  品牌是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品牌打造要注重特色化。独特创意是非遗发扬光大的“利器”,要从非遗特色出发,通过当地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企业、村民的联动,构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路径,推进乡村非遗产业化发展壮大。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开发的文创产品积极申报专利,避免简单模仿造成的同质化,并在传承人、文化学者、专业团队、当地村民共同参与下,融入现代审美,创新产品设计,拓展衍生产品,擦亮乡村非遗品牌,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时尚化。


  在非遗资源丰富的村庄,可重点发展“非遗旅游”,打造非遗IP,形成新业态,让乡村刮起“非遗文化风”。比如,江西婺源全县4A级以上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通过在参观游览项目中融入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充分满足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非遗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盘活乡村非遗资源,还要注重多元化拓展开发渠道。只有真正把非遗技艺融入到当代生活里,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热爱、保护和传承。应加大对乡村非遗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定期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乡村非遗工坊参加各类博览会、物资交流会,刺激文化消费,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开展乡村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利用学校的课堂、特色社团,让孩子们体验到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


  还可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现代化媒介手段,不断扩展乡村非遗传播渠道。现在已有很多乡村非遗传承人、非遗手艺人通过网络直播对外宣传非遗产品,在直播中教学、跟观众互动,以及有关部门联合网络媒体打造的“非遗购物节”“非遗云探店”“非遗直播带货”都是很好的实践,这样既能让非遗商品精准触达消费者,又能让非遗资源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资本,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


 

本文标题: 让乡村非遗资源“活”起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5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