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是中国最传统的早餐之一。
只要早餐店开始炸油条,那面香混着油香,老远就能闻到。刚出锅的油条通体金黄,趁热咬上一口,咔嚓作响。用油条沾上豆浆,细腻绵软,那滋味现在想起来就吞口水。
油条是一种极具国民度的美食。对于会吃的老饕来说,油条的形式绝非单吃一种。可配汤、配粥、入菜、裹馅。你永远想不到,油条会以什么形象,出现在餐桌之上。
油条是一种很神奇的食物。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饮食习惯大有不同。可是从上海到内蒙古,从佳木斯到西双版纳,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油条的身影。
汤圆、豆腐脑、粽子的甜咸问题,吵个“你死我活”的中国人,却能在油条上得到统一,油条上桌,所有人都能愉快地动箸。
油条在全国地区叫法也大有不同。
大部分地区就叫它“油条”,山西叫它“麻叶”,东北叫它“馃子”,安徽一些地方叫它“油馍”,广州叫它“油炸鬼”;潮汕叫它“油炸果”,浙江有些地方甚至有“天罗筋”的叫法。
清晨起床,家门口总有一个早点摊支着一口热油锅,微微翻腾着热气。师傅把柔软的面团合二为一用筷子一压,抻成长条扔进油锅。
拿起两根巨长的筷子或是夹子,不时翻动着。白色的面团一放进去,迅速膨胀并变成黄色,等到两面都炸透以后,油条就会变得肥肥胖胖、黄灿灿的。
将油条迅速捞出,放进桌上的铁丝笼里,油条散发着阵阵油香,排队时不停吞着口水伸头张望,怎么还没到我呀?
关于油条的来历,有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民间痛恨秦桧迫害岳飞,通过炸面人来表达愤怒。两股拧在一起,代表的就是秦桧夫妻俩,当时油条也称“油炸桧”。
根据史料记载,油条的雏形在南宋之前就出现了。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一种油炸食品,和如今炸油条的方子十分相似。
台台吃油条习惯,把它们分开一条一条吃。常常有个疑问,为什么油条不能一条一条炸?其实这样做是为了油条能够充分膨胀。
单根炸,高油温使得油条表面迅速定型,外表酥脆内馅不够暄软。如果将两根油条拧在一起,中间部分不会直接接触到油,油条可以保持外皮酥脆,内里蓬松。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油条都是两根一起炸的。
早餐桌上的油条不会单独出场,它总是会和一个搭档结伴而行,豆浆、白粥或是糯米、蛋饼,都能将油条的美味发挥到极致。
豆浆算是油条的官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会选择甜豆浆。长三角地区却另辟蹊径,爱用咸豆浆搭配油条。
虾皮、紫菜、榨菜、葱花、酱油、剪碎的油条在碗底码好后,冲入滚烫的豆浆,豆浆变成豆腐脑一样的絮状,油条经过浸泡变得酥软,喝下肚最为惬意。
爱吃油条的人总会多点一根,泡在咸豆浆里。一口豆浆一口油条,那滋味回忆起来真是馋人。
艇仔粥是非常经典的广东粥,发源于珠江三角洲的水上疍家族群,配料由新鲜打捞的鱼虾蟹螺,渐渐发展成相对固定的十余种搭配。
煮好的粥一定要撒入油条丁和炸花生,这是艇仔粥鲜美上一层次的重要步骤,如果没有油条,老饕们可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