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极具国民度的美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4-07 09:34:53  来源:地道风物
核心提示:油条是一种极具国民度的美食。对于会吃的老饕来说,油条的形式绝非单吃一种。可配汤、配粥、入菜、裹馅。你永远想不到,油条会以什么形象,出现在餐桌之上。

  油条是中国最传统的早餐之一。


  只要早餐店开始炸油条,那面香混着油香,老远就能闻到。刚出锅的油条通体金黄,趁热咬上一口,咔嚓作响。用油条沾上豆浆,细腻绵软,那滋味现在想起来就吞口水。


  油条是一种极具国民度的美食。对于会吃的老饕来说,油条的形式绝非单吃一种。可配汤、配粥、入菜、裹馅。你永远想不到,油条会以什么形象,出现在餐桌之上。



  油条是一种很神奇的食物。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饮食习惯大有不同。可是从上海到内蒙古,从佳木斯到西双版纳,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油条的身影。


  汤圆、豆腐脑、粽子的甜咸问题,吵个“你死我活”的中国人,却能在油条上得到统一,油条上桌,所有人都能愉快地动箸。


  油条在全国地区叫法也大有不同。


  大部分地区就叫它“油条”,山西叫它“麻叶”,东北叫它“馃子”,安徽一些地方叫它“油馍”,广州叫它“油炸鬼”;潮汕叫它“油炸果”,浙江有些地方甚至有“天罗筋”的叫法。


  清晨起床,家门口总有一个早点摊支着一口热油锅,微微翻腾着热气。师傅把柔软的面团合二为一用筷子一压,抻成长条扔进油锅。



  拿起两根巨长的筷子或是夹子,不时翻动着。白色的面团一放进去,迅速膨胀并变成黄色,等到两面都炸透以后,油条就会变得肥肥胖胖、黄灿灿的。


  将油条迅速捞出,放进桌上的铁丝笼里,油条散发着阵阵油香,排队时不停吞着口水伸头张望,怎么还没到我呀?


  关于油条的来历,有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民间痛恨秦桧迫害岳飞,通过炸面人来表达愤怒。两股拧在一起,代表的就是秦桧夫妻俩,当时油条也称“油炸桧”。


  根据史料记载,油条的雏形在南宋之前就出现了。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一种油炸食品,和如今炸油条的方子十分相似。


  台台吃油条习惯,把它们分开一条一条吃。常常有个疑问,为什么油条不能一条一条炸?其实这样做是为了油条能够充分膨胀。


  单根炸,高油温使得油条表面迅速定型,外表酥脆内馅不够暄软。如果将两根油条拧在一起,中间部分不会直接接触到油,油条可以保持外皮酥脆,内里蓬松。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油条都是两根一起炸的。



  早餐桌上的油条不会单独出场,它总是会和一个搭档结伴而行,豆浆、白粥或是糯米、蛋饼,都能将油条的美味发挥到极致。


  豆浆算是油条的官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会选择甜豆浆。长三角地区却另辟蹊径,爱用咸豆浆搭配油条。


  虾皮、紫菜、榨菜、葱花、酱油、剪碎的油条在碗底码好后,冲入滚烫的豆浆,豆浆变成豆腐脑一样的絮状,油条经过浸泡变得酥软,喝下肚最为惬意。


  爱吃油条的人总会多点一根,泡在咸豆浆里。一口豆浆一口油条,那滋味回忆起来真是馋人。


  艇仔粥是非常经典的广东粥,发源于珠江三角洲的水上疍家族群,配料由新鲜打捞的鱼虾蟹螺,渐渐发展成相对固定的十余种搭配。


  煮好的粥一定要撒入油条丁和炸花生,这是艇仔粥鲜美上一层次的重要步骤,如果没有油条,老饕们可不会答应!


 
标签: 油条 美食

本文标题: 油条——极具国民度的美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51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