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们不会只想看到一个空有建筑、风景的硬壳,观察里面活生生的生产生活、娱乐消遣会有趣得多,听他们的曲艺,过他们的民俗节日……日后想起这座城市,深刻体验过的点滴细节是很难忘却、混淆的。
保护苏州古城,要向世人呈现的也不仅是一个保护良好的物质空间,还包括其内部的民生风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忠实且凝练地记录着古城一路的痕迹,既是古城保护不可或缺的对象之一,或许也是古城更好地通向未来的一把密匙。
非遗是一种凝练过往的柔性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五项,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历史的精髓、文化的核心大部分集中在其古城区——姑苏区。姑苏区是苏州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截至目前,姑苏区囊括了至少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含苏州端午习俗、轧神仙庙会、制扇技艺、吴歌(白洋湾山歌)、苏绣(发绣)、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古胥门元宵灯会等。此外,苏州古城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还包括如雷贯耳的昆曲、古琴、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遗产很特殊,需要将其更好地表达、展现出来,灵活、形象地解读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蕴,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古城风貌高度凝练的一种表达。
姑苏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苏式园林、京杭大运河姑苏古城段,也有水陆城门、古建老宅、古街小巷和河道古桥等。以“京杭大运河姑苏古城段”为媒介载体,姑苏区取“‘姑苏运河文化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这根“线”,将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中秋石湖串月、孔子文化节、腊八民俗文化节、冬至大如年活动、白洋湾山歌节等分散的非遗民俗活动全部串联起来,从年头热闹到年尾。
不得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性、文化内涵都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旅游融合起来,利用民间艺术以及风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内容,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的同时,让群众、游客体验苏州本地的民风民俗,体会苏州古城的生活,不但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坚韧的生命力持久地展现了出来,大大提升了“苏式文化”的影响力。
非遗生长于宽敞良好的生态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很强的活态性,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活态保护,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足够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8年在沧浪亭可园,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推出。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演员们为班底,让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沧浪亭这一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带给观者“园林生活”“艺术生活”的高雅观演体验。
更适合年轻人的新编四折“布衣菜饭”厅堂版《浮生六记》在中国昆曲博物馆上演。在昆曲博物馆演昆曲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应该说清楚,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内,这座始建于1765年、由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的会馆内有苏州地区最精美的古戏台。这部厅堂版《浮生六记》以浸入式表演集合了古风市集、国潮产品售卖、国风歌曲演唱等形式,代表了苏州“姑苏八点半”品牌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古城保护的亮点。
而当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山塘街玉涵堂里上演市井风情演出剧《八仙梦山塘》时,伴随着山塘吕洞宾的传说,昆曲、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江南小调等苏州特色非遗元素,逐一展现了“卖糖粥”“磨剪刀”“三花叫卖”“迎财神”等特色非遗项目,展现了古宅今韵、古人今风。
将历史文化创新表达、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提高软硬件高品质的配套服务,推动了古城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新潮交织,让古城变得更有特色、更具活力、更富魅力。包括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项目在内,各类保护对象汇集展现了古城的完整风貌,天、地、人和谐生息的状态最持久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