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方建筑发展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特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4-24 09:04:59  来源:哲匠之家  作者:王澍
核心提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建筑自然的发展和演变当中,但一般人不会有建筑史的观念,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怎样的建筑史发展阶段当中,中国建筑史的书写在不同朝代中是怎么变化的等等。产生这样的观念,需要学术范畴内的建筑史研究介入。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建筑自然的发展和演变当中,但一般人不会有建筑史的观念,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怎样的建筑史发展阶段当中,中国建筑史的书写在不同朝代中是怎么变化的等等。产生这样的观念,需要学术范畴内的建筑史研究介入。


  在中国,按照现代的或者说西方的学术,重新来塑造中国建筑史的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开拓者之一,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梁思成先生当初做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时候,是以欧洲的西方建筑史为参照的,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基本的话语逻辑,来谈这个问题: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特殊的平面布局。现在看一个建筑,大家都会说造型怎么样,立面怎么样,平面怎么样,这些其实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学概念。而中国建筑是以院落为基本框架形成的一组建筑,它不是以单栋建筑来讨论的,这是中国建筑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北京四合院布局,出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今天去看宋代以后,特别是以明清为主的中国建筑,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两种院子。一种院子是在强烈的儒家礼制背景下形成的,有中轴线,区分层次,有主有次,左右对称,坐北朝南等等,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故宫都是非常典型的,所有的庙宇也都是这样一个格局。另一个体系,实际上有很强烈的道家背景,就是中国的园林。园林的格局是自由的,是不对称的,它也是院子,而里面有山有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世界,像山水画一样。这两种院子的特殊布局,在全世界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平面布局之后,就解决了人生活在世界上很基本的一些问题。在中国的建筑里有一系列的空间,从你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等,一直到死亡,中国典型的住宅中,都会有这样的空间,它不仅要告诉你,你从哪里来,而且会清楚地告诉你,你将来要去哪里,其实是给你一个文化上的意义。


  我经常在中国的城乡各地进行调研,记得有一次去杭州附近一座很小的村子,叫何家村,探访过一个很小的院子。院子小到什么程度?就是院门到正屋的门大概只有三米,就这么浅的一个院子。然后从正屋的门,到正屋里挂着的中堂和对联,也大概是三米的进深,在这个进深里可以有八仙桌,或者有两把太师椅。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中国院子,但它仍然保持着非常有尊严、有文化的礼仪空间。


中国传统村居中堂,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中国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环境之美。看中国的山水画,包括在真实的环境里,只要是存在传统建筑的地方,都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真的像画一样。像我生活的杭州就特别典型。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就是一个湖,大概有一半的内容是山水,有一半的内容是房子。什么是中国的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讲,杭州是最典型的一个样板,我称之为“一半山水一半城”。


  具体到建筑在城市中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我经常拿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嵩的一张《西湖图卷》来阐述。那张图很奇怪,整个城市都是俯瞰,能看清楚的建筑大概只有雷峰塔、保俶塔,还有几座大一点的寺庙、城楼的屋顶,大部分建筑都看不见,全部笼罩在树木当中。美不美?这就是中国的城市,所有的建筑全部笼罩在自然之中,跟自然的山水树木发生关系。这样的审美观念,最早可能在五代或唐朝末年,就已经成型了。而西方古典的纪念性建筑就不一样,是把建筑作为一个很突出的形象进行表达。


  第三个基本特征,我称之为自然与真实的建造体系。中国的建筑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在于喜欢使用自然的材料。建筑里面最持久的材料是石头,中国建筑中石头不作为主材,主材实际上是木头。如果以结构作为主体的话,中国建筑的结构主体是木头,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以木头为主的体系。


  当然,全世界很多地方其实都有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那么中国的特征在哪里?很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它是装配式的,而且是用相对不是很大的木头做成的装配式,这是很先进的一个观念。


  梁思成先生当年做中国古建筑研究时,最有名的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唐代的建筑。当时在山西的五台山发现了两处,一处是佛光寺的大殿,后来学者们又发现了南禅寺的大殿。发现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都非常地兴奋,因为木头建筑比较容易朽烂,按照一般的概念,不是一个可以持久存在的体系。


  像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元代的建筑,七百年了;天津蓟县的独乐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都是宋辽时代的建筑,九百年,山西应县木塔,也是九百多年了。而到了唐代的佛光寺和南禅寺,已经上千年了。仔细想一下,就觉得这是奇迹。什么样的一个体系,能够让容易朽烂的木结构建筑存在千年之久?我们现在经常谈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要搞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是就最可持续的一种体系,它居然能存在千年,而且是木头做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而这其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保护地非常好的装配式体系。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在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非常仔细地想到了建筑的材料,比如说如何能够持久地存在?如何被保护?如何更换?装备式体系不仅是造得快,成语里面有“偷梁换柱”,就是说维护建筑的时候,梁坏了就换一根,柱子坏了也可以换一根,在不影响整个体系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我们还听说一个词,“房倒屋不塌”。就是说哪怕地震了,墙塌了,但房子的骨架还在那里。


  以南北方来区分的话,这个木建筑体系大概是两类。一个是北方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抬梁式结构,就是柱子上面架梁,一般来说柱子和梁都比较粗,比如在北京的故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形象。在南方,最典型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穿斗式结构,一般来说就是梁不架在柱子上,而是像一个编织体,穿过这个柱子,相对来说柱子就会比较多。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中也不只是这两个体系,还有比如井干式的结构,北方尤其是东北的林区就会有这样的建筑。


  仅仅是这两类的话,还不足以把中国建筑的特征刻画出来,更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斗拱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从唐代一直到宋代,斗拱体系是真实作用的,斗拱是放在柱子的顶上,将屋檐伸得很远,是为了保护木结构,下雨的时候不被雨水淋到。


  我记得读建筑学的时候,对唐代建筑最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梁思成先生看到佛光寺大殿时所说的8个字:“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如果有机会去佛光寺的现场就会被震撼到,因为它的斗拱真的很大。


夕阳下的佛光寺东大殿


  宋代和唐代的形制还比较接近的,但相对来说斗拱的材料就开始变小了,出檐的深度就也开始变浅。真正的一个大的变化,发生在元代。我们现在看元代的建筑,特别是到了之后的明代建筑,斗拱已经不发挥原来的作用,变得更小。元代以前的中国建筑的斗拱体系都是真实的,元代以后斗拱变成了假的,是装饰性的。


  依存于完整的社会文化制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在今天,建筑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学过建筑的人才懂建筑、学过建筑设计的人才可以设计建筑。实际上在古代中国,则是由一些大学者、知识分子,比如说由礼部的官员,由他们来决定建筑的平面布局等一系列设计问题,他们非常清楚建筑的整个格局。就像中国的语言体系一样,中国古代建筑是属于一个整体的社会制度,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它的结构与文化内涵。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建筑可以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读汉代的史书,读《史记》,会看到霍去病马踏匈奴,得胜归来,汉武帝赏了他四百多间房子。什么概念?就是说房子的“一间”,是可以作为度量单位的,我可以赏给你四百多间房子,你会很清楚地知道这四百多间房子大概多大,什么样子,不需要再做补充的规定。整个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建筑很特殊的地方。


  第五个特征,是中国建筑特殊的材料、质感和肌理。现在经常有人取笑现代的建筑师,说建筑师都不喜欢颜色,建筑都是灰灰的。实际上是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为什么都不太有颜色?因为文艺复兴要复兴希腊和罗马,重塑审美。他们研究希腊的时候发现,雅典卫城都是白色的,所以现代建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至于古罗马的建筑,当时已经呈现的是废墟状态,也没有其他的颜色。


古罗马城市遗址


  考古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希腊建筑是彩色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流逝,颜色都被冲刷掉了,所以大家看到以为是白的。而一旦形成了这种审美趣味之后,大家就会习惯性地来使用它。


  当然还有一点,西方现代建筑的话语体系形成的时候,其实受到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建筑传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直接,而是通过日本建筑实现的。使用自然的材料,颜色偏好黑白两色,日本建筑中这种非常简约朴素的材料和做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去了。而日本这样一套语言体系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是在宋代与中国的交流中,学习了宋代的简约审美。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传统间接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的发生。


  中国建筑还有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材料和肌理。中国建筑中使用的,大量的都是自然的材料,比如说木头、土,砖,其实都是可再生的自然材料,构成了一个全自然材料的体系,而且一般来说都有非常丰富的肌理。


  最后很重要的是颜色。色彩丰富甚至艳丽,是中国建筑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在官式建筑中保存下来。比如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纪录建筑的书,宋代的《营造法式》里面,彩画的部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基本上和故宫里看到的彩画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从色彩特别丰富的“五彩遍装”,一直到最纯粹的、纯绿色的“碾玉装”,大概有五大类的色彩体系。中国的建筑,一向就是这样五彩缤纷的。


宋代“五彩遍装”彩画复原示意图,吴梅绘制


  当然这里面会有变化,比如说我们看宋代的《千里江山图》,你就会看到建筑是黑白的,其实它表现的都是山水之间,基本上这种村庄或者农庄都是这样的。怎么会变成一种文化观念?实际上是跟儒家的兴盛直接有关的。“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价值观,它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读书人住宅。


  当然还有一种我们后来不太看得到的,比如说只保留木头本色的这套系统。这应该是和唐朝末年到宋代佛教里面的禅宗文化直接有关,它追求更朴素、自然、直接的形象。随着明代禅宗在中国的终结,禅宗去了日本,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头,这种审美就不大见到了。现在江南一带还有农村民居,保持着木头本色,应该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遗存。


 
标签: 中国建筑

本文标题: 和西方建筑发展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特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5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