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石积木——中国民居发展的千年咏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5-26 14:46:55  来源:巴中一二三  作者:巴中阳云
核心提示:考察分析中国建筑,迄今原貌保存的很少,惟公共建筑还有宋代的,但也是经过无数次维修的。而民居存下的大多则是清代中后期的建筑了,至今也不过200年左右。民居不像公用建筑,不断有人出资维修。

  传统古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公共建筑,诸如宫殿、祠堂、庙宇等,二为民居。


  考察分析中国建筑,迄今原貌保存的很少,惟公共建筑还有宋代的,但也是经过无数次维修的。而民居存下的大多则是清代中后期的建筑了,至今也不过200年左右。民居不像公用建筑,不断有人出资维修。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民居发展十分缓慢,住宅形式长期以来没有显著变化。比如材料,木、石、竹、砖等,在1980年代都仍是主要材料,又如技术,板筑夯土,也还农村建房使用,叫土坯房。究其原因,其制约因素大约有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动荡,朝代更换频繁,战乱不断。二是制度因素,重文轻理,包括建筑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三是人口增加缓慢,战争和天灾等时常让人口骤减。从汉代到明朝末年,最多时人口6000万。唐宋之际在4000~5000万,最少时不到2000万人。


  还有一个因素,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当时木材资源充足,历来都有重木轻石的传统,人们对木材有依附性,木材地位远高于砖石地位。但到了明代初年,材料危机,也不得不放弃采木造屋的方法,真正开始认真对待石材了。所以明代之前,相当一部分人群用木材和土坯砖建的房屋,由于易腐烂或失火或易被雨水冲刷,极不容易保存,我们现在很难看到明代以前的木结构民居了。



  那么,梳理中国民居的发展脉络,只能依据史料记载和图画来认知。


  中国古民居起始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兴盛阶段,农业生产使人们定居下来,选择丰厚的黄土地区挖掘横穴或竖穴,用木材构筑简单的屋顶,做为居住的地方,并且形成村落,从此开始了有目的的营建活动。


  约在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居住建筑有部分已经脱离地穴而完全建立在地面上,除了圆形和方形单体建筑外,还有三至五间连在一起的形式。中国北方地区的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基本上是采用木构件互相搭接,以绳或藤条绑扎方法固定的。屋顶度为草泥顶,墙壁多为木骨泥墙。


  在南方地区出现了极简单的榫卯技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按照古代说法,从夏代开始,我国进入财产私有、王位世袭、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阶级社会。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商代国都筑有高大城墙及大规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考古发现使用了夯土与版筑技术,广泛用来筑城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成为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周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王族和贵族为首领的诸侯国,建筑活动比前代更为广泛。个体建筑的平面中柱列整齐、开间匀称。西周时期已经开始烧制陶瓦,改善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在以上这个漫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先民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同严酷的自然条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为吃饱肚子,改善居住房条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相似,人口稀少,“房屋”的构造也大多雷同。人类生产力的低下,使大家只有在相互借鉴和帮助,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公元前10世纪到唐代的1700多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动荡、大起伏、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水平也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一步步走向技术成熟,并最终确立了自身的整体风格和结构特点。西周时,除了前面提到的夯土技术,以木结构的立桩,纵排架技术也得到了广大泛的普及。同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用土地烧制盖瓦,以解决屋顶的防水问题。当时的瓦尺村十分巨大,大约70~80公分长,30~40公分宽。制作时用泥条盘筑成筒状,入窑烧造,一个圆筒四剖时(均分四瓣),为板瓦;对剖时(均分二瓣),为筒瓦。


  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称之产为“瓦解”。西周时房屋的墙壁全部用板筑夯土,这时人们对墙壁的薄与厚的保温效果已经十分了解。而屋顶绝大多数用茅草覆盖,只有王宫贵族的屋顶或部分公共建筑才有安装备瓦顶的条件。到了汉代,我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住宅中已经有了完整的廊院和多层楼阁。屋顶结构如硬山式、歇山式和庑殿式均已经出现。庄园住宅、四合院的形式也已出现。普通的劳动大众的住宅,以木结构房屋为主,只不过用材的大小和房屋的规模不可与统治者的信宅相比,屋顶用茅草,墙壁用板筑夯土地应是十分普遍。


  到了唐代,宫殿、寺庙、衙门等公共建筑有了大量涌现。木结构技术有已经成熟并开始出现定型化和标准化趋势。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而不呆板,丰富而不繁琐,潇洒磅礴,这与整个唐代的经济鼎盛分不开。对于民居建筑,已看不到实物,全国未发现一座唐代的民居建筑。了解唐代民居建筑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他历史名画中得到一些旁证,主要是体现造型和布局上,四合院建筑和对称性方面。


  虽然说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四项重要活动,但在古代,并没有把它们当科学对待,读书人不去学习它,也不研究和论述。长期以来,建筑技艺靠师徒口传心授才传下来。北宋有一个重大成果,出现了许多建筑施工的专著。这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方式》最为著名,是北宋之前我国古代建筑的施工最为完整的一本总结性专著。



  宋代的建筑原作,今天保留的还很多,大约有百余座,但都是宫式建筑和寺庙。民居还是只能从画中窥起影子,如《清风上河图》等。与唐代比,宋代的建筑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单体建筑的尺寸,都相对宿小,“风水”的观念引入,城市的布局出现了曲线,建筑布局随意,松驰而自由,实用主义开始功醒。城市居住区规划布局上,废除了里坊制,取而代之的是街巷制,取消坊墙,沿街设店,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宋画中的农村住宅比较简陋,有许多是墙身很矮的茅屋,有些是茅屋与瓦顶结合的民居。院墙大多是用木棍插起的篱笆。材料的使用上,当然是石、砖和木材、瓦片和茅草,结构方式上是榫卯的构架。四合院虽有,但在农村中事并不流行。特别是贫寒的农家,房屋更是简陋。


  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期,由于气候变化,政权更迭,以及森林资源的破坏,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北宋时期层层相迭的木构架建向其技术重新思考。北宋的木构大殿,由于柱子的度都是一个水平面,故高耸的屋脊全凭木梁构架层层相迭,木材使用量十分巨大。这就迫使辽、金、元的建筑技术开始寻找一种节约木材的新构架方式。因而出现了“大额式”构架等多种技术上的探索,目的是使木构架更加简单有效,减少木材的使作量,从而发明了“减柱法”、“移柱法”以及更多使用“搭牵”这利构件来代替粗磊木梁的作用。


  但现在遗留下来的元代建筑都是被后人加固了的。因为木材的柔韧性使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甚至可能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因而到明清两代再也没出现或采用这种构架的古建筑。这一时期,依旧没有发现民居建筑的实物标本。



  明清时的民居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朵奇葩,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有着各自的风格与造型,是一部内容繁杂、风格多彩的万花筒。出檐不再深远,梁架不再追求玄妙,立柱不再倾向中央,整体风格及为庄重。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先进的技术,砖瓦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比明长城、西安大雁塔。木结构宫殿更是沉稳、庄重、严谨而大气,比如故宫。


  明清官式建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套路,明末,就有不少建筑专著刊行。但是在广大的民间,各个地区的工匠完全按照算成自己的施工经验和爱好以有地方材料特性来建筑施工的,也有一些手抄本的流行,这些都是师徒间口口相传的提醒式记录,价值高。


  明清民居建筑,有着许多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房屋的结构设计,以有材料的加工与处理,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准。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居都是明清建筑了,又主要清中后期,这是一种幸运。


 

本文标题: 垒石积木——中国民居发展的千年咏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6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