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处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上。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都汇集于此,传播、碰撞、融合。而每一次域外文化的传播,都在这里留下历史印痕,从而发展形成今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泉州民居建筑。
晋唐以来,中原古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长期融合,而闽越土著文化的建筑并没消亡,反映在民居建筑上主要为张扬夸张的造型和热情奔放的色彩装饰。
德化、安溪、永春等地仍有极少量干阑式建筑遗留下来;至于泉州传统民居中张扬高跷的燕尾脊,最初很可能源于闽越人船屋的造型特点。泉州传统民居中普遍采用的穿斗式木构等,就融合了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内涵。
受闽越舟楫文化的影响,众多泉州人纷纷通过海上航行从事海外贸易或移民开拓。唐宋以后,这种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上的大繁荣,泉州一跃成为世界性大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大批外国商人定居泉州,他们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建筑文化,奠定了泉州民居多元文化的坚实基础,也为泉州民居建筑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些外来文化对泉州的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伊斯兰文化在民居的装饰、造型、布局上也有深刻的影响。
泉州传统古民居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带,这里交通便利,便于商贾渔业经济活动;或较为封闭的山间谷地,沿溪流两岸依山而建,多以农耕为主。平原地带人口稠密,聚落民居多毗邻而居,也有住房依地势由高往低纵横排列整齐,形成棋盘式布局的建筑群。
山区则两个聚落间为一定距离的山林相隔,民居密集成群或星罗棋布,流淌着一种随地而安的情趣。其民居大小不一,一旦人口增多,则分支到邻近地区又筑居室,如此便形成一个个血缘聚落。这些聚落历时已久,有些连绵十几村、几十村,方圆几十里皆为同一祖先、同一姓氏,或以一姓为主,形成闽南显著的村落人文特征。
沿海的泉州、晋江、惠安、石狮等地,处于晋江中、下游平原地带,历史上为泉州府下辖的晋江、惠安、南安三县范围,经济活动联系密切,历来合称“三邑”。其民居多为红砖民居,其建筑形式有古香古色的官式大厝,带有南洋、西方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以及朴素简约的石构民居。
永春、德化、安溪位于晋江上游地区,接近内陆,境内多山,地理上自成一方。其民居既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官式民居,但灰砖民居为其显著特征,其中以粗犷雄伟土堡、土楼和山林气息木楼、高脚厝为常见传统民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