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美食说起端午节,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出现:划龙舟吃粽子祭屈原……我国博大精深的端午文化,难道只有这几样?单单拿吃的来说,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端午传统美食,可不仅仅是粽子哦。
艾馍馍
艾馍馍,即用艾蒿来蒸的馍馍。不少地方过端午节,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蒸馍馍,口感清甜、柔糯。
艾草,又名艾蒿,因为端午时艾草茂盛,芳香通阳而不伤阴,很符合古人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可驱虫杀菌,所以古代端午人们习惯以艾草制成各种美食,除病驱瘟。食俗延至今天的,艾馍馍是较常见的一种。
打糕
打糕,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反复打制而成的米糕。味道香甜细腻、筋道适口。
这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在节日、庆典等喜庆日子里最常吃的食品,代表平安、祝福,历史悠久。也作为馈赠的礼品。所以,在端午节这重要的日子,自然少不了打糕。朝鲜族有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参”,打糕还有保健作用。
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亦被作为馈赠的礼品。甘肃省民勤县、宁夏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寓意平安、健康。古时端午,气温升高,扇子成为应时物品,人们进行买卖;而送扇子,古人认为能扇跑恶鬼(实际上驱赶蚊蝇),有祈福、纳祥、避邪消灾之义。
煎堆
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这食俗便由此而来。
薄饼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馅料丰富多样,比如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味道也多样。
在闽南、海陆丰、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有这习俗,代表生活富足。人们聚在一起,摆上饼皮、各式馅料,像吃自助餐一样,无拘无束,自选自卷,边尝边聊,也体现出亲情友谊。
茶蛋
茶蛋,煮制过程中加入茶叶的一种加味水煮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人们喜欢在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鸭蛋
端午节,据说要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传说它们到了端午就为害人间,民间用五种黄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吓跑,也就是“吃五黄”,分别是黄鳝、黄鱼、黄瓜、鸭蛋及雄黄酒。
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讲究。
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而且,黄鳝为“五黄”之一,古人端午吃黄鳝认为能避邪除病。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必食黄鳝。
大蒜蛋
大蒜蛋,即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也有的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每逢端午节,家里主妇起得特别早,做大蒜蛋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民间认为端午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但是,现代人也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到了端午节,还会有人家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白米粽
小小的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食品,但地区不同,其外形、口味都各不相同。
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粽子,品种就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等。其中,白米粽,用粽叶包上糯米蒸熟,味道天然清香,可谓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