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讲究“腰间杂佩”,由此,一种精致小物应运而生,它有一个含蓄俏皮,古拙而鲜活的名字——荷包,作为盛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被人们随身佩带。
它虽不如金玉珠宝昂贵,却集形式美与吉祥内涵于一身,是当时社会审美情趣与生活理念的一种反映。
荷包的前身为“荷囊”,初时的荷囊,可手提或肩背,后为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荷包。
其上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兼有,装饰意味很浓。
荷包发展至清代最盛,传世的荷包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初年的绣品,形成刺绣小品中最为完整多样的“荷包体系”。
此时的荷包形状也由最初简单的口袋演变为诸如腰圆式、鸡心式以及元宝式等,小巧精致。工艺以质地较为耐磨、美观实用的纳纱、缎绣、绸绣等居多。
在民间荷包中,占比最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装有香草之类的药品,平时可佩戴在身上,也可悬挂于床帏,清新室内空气。
另外,绣荷包还派生出一系列挂在腰间的装饰绣品,如扇袋、褡裢、烟荷包、抱肚荷包等。这些刺绣小品不仅方便日常器物的携带,又能调节生活情趣,为衣衫平添生气。
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小小的荷包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瑰宝,也是多情男女传达情思的载体,更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