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淡”与“简”,中国传统配色太美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6-20 13:22:50  来源:中式营造
核心提示: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宋朝的风情和民俗百态以一种鲜活的样貌展现出来,没想到被里面极致的中式美学所吸引!

  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宋朝的风情和民俗百态以一种鲜活的样貌展现出来,没想到被里面极致的中式美学所吸引!


  剧里的配色并没有追求大红大紫,反而淡雅内敛的色调让画面变得耐看又不失高级,每一帧都让我们体验到宋代所追求的“淡”与“简”。



  比如开头几集的取景真的很养眼,大面积的绿植、小桥流水搭配淡雅的色调,达到人景合一,让人感受到诗意满满的江南水乡。


  另外人物服饰也多用中低明度和纯度的色彩,配以构图、光影技巧,即使置身于多变的场景之下也能呈现出古风古韵的气息。


  所以色彩配色对于画面感很重要~日常中我们可以截图或者收集喜欢的照片,给它加以色卡的诠释,提高审美之外还能激发后期调色灵感。



  如今,我们越来越惊羡于古装剧中的传统服饰之美,不只石榴裙,天水碧、太师青、海天霞、紫花布......它们不仅是一件件服饰,还代表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色。


  而这些传统色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都曾是流行色,只不过随着西方色彩及审美文化的渗透,这些颜色逐渐被我们遗失了。


  为天地立美,看中国传统色彩美在何处?中国传统色彩是鲜活的,从本质上带有一种取之自然的生命力,是靠感官就能捕捉到的。


  传统色的美在于“从天地万物中来”,通过解读中国传统色的色名源流和美学特征,把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讲了个彻底通透,“何谓色彩通识”,无非是把玄妙的说明白,把混沌的搞清楚。


  比如植物色中,传统颜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称命名,譬如樱花、木槿、菡萏,然而牡丹独具一格,是以培育者的姓氏命名的。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诗中的两个牡丹品种便分别来自姚姓与魏姓家族。素来名贵的欧碧牡丹亦是如此,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牡丹花谱《天彭牡丹谱》里也说:“碧花止一品,名曰欧碧。其花浅碧,而开最晚。独出欧氏,故以姓著。”


  再比如“二目鱼”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源自某种鱼的颜色,其实指的是《诗经》中马的颜色,据说这种马的两个眼眶有圈白毛,像鱼眼。


  观察和分辨马的毛色到这种地步,说明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古时候,这种与马关联的颜色词、与马的毛色有关的词组层出不穷。


  周穆王的八骏,赤骥(火红),盗骊(浅黑),白义(纯白),逾轮(青紫),山子(灰白),渠黄(鹅黄),骅骝(枣红、黑鬃),绿耳(青黄),各有其毛色,这组色彩的炫目感,大概和我们今天看到4S店的一排汽车感觉差不多。


  当然,传统色彩不只源自具象的实物之色,我么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由此反映出中国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悦的方式。



  “玄”“纁”二色作为传统色的基本色,用来形容太阳初升与落下地平线那一刹那的天色,早几分或者晚几分看到的颜色便又不一样了,细腻到记录只有几分钟存在的天色,玄和纁成了中国传统色的重要角色,正是如此,帝王祭祀时穿上玄下纁的衣服,以此来表达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还有“暮山紫”“霁红”“东方既白”“月白”……


  传统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从天地万物中来的亲切与自然、秩序与规律,通过艺术层面的美窥探出东方文化的气韵智慧,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对四时变换的细腻感知做以深入浅出的阐述。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通透普及,能让大家耳濡目染这些精妙绝伦的传统色彩,进而提升我们泱泱大国的“颜值自信”与文化自信。


  为生民立趣,于衣食住行中提升审美品质。


  中国传统色彩不是虚幻的、被封存于神殿的“遗产”,而应该是回归于庙堂和民间的人间颜色。


  所谓“为生民立趣”,便是要将传统色彩内化于心,根植于寻常生活中去。


 
标签: 《梦华录》

本文标题: 宋代的“淡”与“简”,中国传统配色太美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68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