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丨盛夏伊始 何以消烦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7-07 10:04:42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云纹
核心提示: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正所谓“小暑过,每日热三分”,虽不是最热,但也开始入伏。

  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正所谓“小暑过,每日热三分”,虽不是最热,但也开始入伏。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蟋蟀因炎热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避暑;


  三候鹰始鸷。地面气温太高,连雄壮刚健的老鹰也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



  小暑习俗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正值小暑期间。经过晦暗的梅雨季,难得有如此放肆的阳光。这一天,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晒伏”,把久存箱柜里的衣服晾出来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家中若有大量书籍,也可以拿出来晒一晒了,让书页浸透光线,驱赶藏匿其中的书虫。如果你自信诗书满腹,也可以晒晒肚皮,路过之人不解,你就笑说:“我这是在晒书呢。”七月阳光灿烂,闲来无事,也把日子晾起来晒晒,晒得如火如荼。晒,也可以很幸福。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小暑溽热,不妨也邀上三五好友,食新米,喝新酒,日尝日新,生活越尝越新。



  大热天吃冰,从头到脚一阵凉意。暑天吃冰镇西瓜,从古至今都是一大幸事。文天祥在《西瓜吟》中描述:“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一刀破瓜,清脆的声响和多汁的红瓤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莲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最适合夏天吃了。常见做法是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韩愈说莲藕“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一块藕片入口,香脆在口,清凉于心。


  广东人喜欢拿莲藕煲汤。莲藕可以和多种食材搭配,排骨、花生、薏米、猪蹄、老鸭、牛腩……当它们在咕噜噜滚动的炖汤中偶遇时,佳“藕”天成。再撒上几根香菜,一碗香喷喷的莲藕汤便可上桌,夏日黄昏,于小街边嚼一片藕,喝一口汤,粉糯香浓,连神仙都不想当。



  而对于爱甜食的南京人来说,桂花糯米藕是绝不容错过的。将莲藕洗净,在藕孔中灌入糯米,慢火煮熟,出锅后撒些桂花点缀,入口软糯香甜,色香味俱全,漫长夏日也变得十分惬意。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小暑后,由于天气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和锻炼,确保心脏阳气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运动强度应避免过大,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也可选择游泳、瑜伽、旅游等,及时补充水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在炎炎夏日里,保持一份安然若素的心态,时光会为你准备了一份清凉。


 

本文标题: 今日小暑丨盛夏伊始 何以消烦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7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