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才能活下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7-12 09:20:43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之江轩
核心提示:眼下,人们对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非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热闹过后,还得静下心来思考,非遗保护,真的能乐观吗?还有哪些难点值得继续攻克?

  眼下,人们对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非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热闹过后,还得静下心来思考,非遗保护,真的能乐观吗?还有哪些难点值得继续攻克?


  一


  浙江是非遗大省,非遗项目种类多、数量大,有8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还有2项入选“急需保护”名录。


  相应的,浙江的非遗保护任务也很重。


  不过,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浙江非遗保护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以海宁皮影戏为例:


  以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了海宁皮影戏的图文资料,留住了文化基因;


  通过“师徒签约”培养重点传承人,通过各种带教活动培养皮影艺术爱好者,充实后备人才队伍;


  皮影戏走进校园和景区,海宁斜桥镇中心小学成为集制作、表演、教学、剧本编创为一体的传承教学基地,海宁南关厢皮影戏馆每年接待游客几万人次,各类文化下乡、对外交流演出常年不断,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评价非遗项目是否真正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当地产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宁皮影戏的保护还算不错。


  然而,对于一些重点保护项目,可以花大力气抢救扶持,但面对省内241项国遗、886项省遗、5905项市遗以及一万多项县遗,又该如何让它们焕发活力?



  二


  非遗保护之难,在全国是一个共性问题,根本原因或许是非遗扎根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正逐渐消失。


  长久以来,非遗一直深深嵌在一方水土的文明演变之中。


  比如,在渊远流长的桑蚕文化浸润下,种桑、养蚕、丝织、刺绣成为杭嘉湖一带百姓维系生存的行当,孕育出杭罗织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双林绫绢织造等传统技艺,衍生出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新市蚕花庙会等传统民俗,流传千年的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至今依旧在发挥作用。


  这些,折射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不曾断流的桑蚕文化,历朝历代“农桑并重”之策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以桑蚕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丝绸依旧是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金名片。


  因此,非遗大多扎根于乡土文化之中,非遗保护面临的难题,背后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急速跃迁过程中,乡土文化的日渐衰退——


  在流行举办现代婚礼的今天,“十里红妆”传统婚嫁习俗怎么传承;


  家家户户都不用灶头了,灶头画还如何生存;


  现代捕鱼业已经普遍采用机械化方式,口口相传的渔工号子还能延续吗……


  非遗的文化语境逐渐削弱,非遗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传承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上述非遗项目已经通过文图、影像、实物展示等方式得以保存,以舞台再现、进校园、出版读物、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传承、传播。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缺乏活力的问题?


  进一步来说,又该如何跳出非遗项目本身,从上游重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从下游激活非遗在产业发展中的活力,重新培育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



  三


  说到非遗保护,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非遗怎样才能重新建立与现代生活的链接?


  这就离不开我们反复说起的那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非遗世代相传到今天,原本就具有强大生命力。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定义,可以“被不断地再创造”,是非遗不同于文物的核心特质。


  围绕着“再创造”,浙江有不少探索。比如,


  2021年以来,浙江围绕传统工艺,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的创建,并提出目标,到2022年底,命名首批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50个左右省级非遗工坊。


  什么是工作站,什么又是非遗工坊?


  简单来说,工坊着眼非遗的生产、就业和发展,提升核心技艺、产销能力,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就业增收;工作站以工坊为支撑,发挥平台作用,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力量,着眼非遗项目的研究、产品设计的研发、传承人群的研培,共同促进传统技艺发展,做强相关产业。


  比如“宋韵薪传”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由上城区文旅局和万事利丝绸、南宫秀文创、龙宝堂青瓷艺术馆三家公司共建,与杭罗织造技艺、杭州刺绣、南宋官窑烧制技艺、杭州铜雕技艺等十多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一起,围绕“宋韵薪传”,研发相关产品,共同营造宋式生活美学。


  工作站与工坊所做的,就是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现价值的平台,为非遗提供更多转化的途径,创造更多生活化的应用场景。


  以传承支持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助力传承,一个非遗保护闭环就这样逐渐形成。当然,最终实效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像这样的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手段,我们还需要有更多。



  四


  当前,非遗保护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等不得、慢不得。


  时至今日,我们仍有不少非遗还处在“濒危”的边缘,保护工作还远没到可以歇口气的时候。比如:


  许多非遗仍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如何更好地保存非遗的文化基因,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还需不懈努力;


  一些非遗项目虽然完成了抢救的第一步,但输血之后如何实现自身的造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同门类的非遗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非所有的非遗都能与旅游、文创相结合,怎样找到与非遗项目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还有更多的机遇值得捕捉……


  说起浙江的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西湖等文化遗产,但是,非遗承载着民众智慧和生活美学,也都是浙江文化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浙江非遗保护不乏成绩,却也任重而道远。不断激发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保护好更多非遗,让它们活起来、活下去,十分必要。


  期待着更多的非遗在大众生活中复兴,在奔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道路上,与时代同行。


 
标签: 非遗

本文标题: 非遗活起来才能活下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74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