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第272窟窟顶圆券拱天宫
敦煌佛教文化直接来源于西域,所以在敦煌早期洞窟中,便出现了圆券拱、希腊式柱头、葱头形龛楣等具有西域建筑特色的形象。如北凉第272窟窟顶藻井四周天宫建筑,由连续的圆券拱组成,而圆券拱建筑形式来源于印度。又,北凉第268窟西壁圆券龛下两侧的龛柱,则是爱奥尼卷旋形的希腊式柱头。北魏第254、257窟等洞窟中心柱的佛龛则是葱头形龛楣。
北凉第268窟西壁希腊式龛柱
初唐第323窟北壁《张骞出使西域图》画面左上方,张骞等人骑行前进途中,远方一处城廓在望,城内有西域式佛塔,城门外立二比丘,旁侧榜题:“囗大夏时。”表示张骞一行西行至西域大夏国礼拜佛塔的情景。这便是一座西域建筑风格的城堡。
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式城堡
不过,最有特色的是盛唐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也有学者认为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所绘的西域城堡。画面右上方绘一城廓,城外有一人正引导两个骑驴之人前往城内,城内有两人面对一塔合十作礼拜状。该城之城门、角台顶部均为半圆状,城中一塔开尖拱形门,顶部亦为半圆状。梁思成先生对此曾指出:“壁画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217窟所见。这座城显然是西域景色。城门和城内的房屋显然都是发券构成的,由各城门和城内房屋的半圆形顶以及房屋两面的券门可以看出。”不论第217窟南壁这幅壁画是《法华经变》还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该城堡为西域式建筑则是一致肯定的。
盛唐第217窟南壁西域式城堡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在盛唐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画面中段下半部,竟出现了迥然相异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宅院。画面左侧是汉式住宅,右侧是西域式住宅。汉式住宅为瓦顶建筑,院墙和门的前面有小山掩映;宅院内有厅堂三间,下有砖砌台基、散水;室内方砖铺地,内部有床,床后有屏风。室内床上坐着两位妇女,其中一人怀抱婴儿;室外一拄杖男子由一女子引导走来,后面跟着一童子。西域式住宅外有高墙和墩台围护,院中有一圆拱形屋顶的房屋,屋前庭院内置一床,床上坐有三人,其中一人怀抱婴儿。现在新疆信奉伊斯兰的少数民族房屋虽然不作拱券形了,但建筑中依然还有发券的因素,在室外置床纳凉的生活习俗依然还保留着。
盛唐第217窟南壁中西两式住宅
盛唐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中所绘的西域城堡则与第217窟南壁所绘的城堡有所差异。该城为平台式城门,转角也是平台式墩台,不过城中之塔的形状类似。
盛唐第103窟南壁西域城堡
晚唐第237窟西壁龛顶北披《毗沙门天王决海图》中绘有一座小城堡,其城门道画作半圆券顶,同时壁画有榜题:“于阗国舍利弗毗沙门天王决海时。”可见这也是一座西域式建筑。
西域式城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木结构的城楼和角楼,代替它们的是一些筒拱顶,城内的塔顶层也作筒拱顶,塔身和筒拱都开圆券门。这是因为新疆地处大陆中心,少雨少雪,气候干燥。南疆一带缺少木材,城郭村落都集中在天山脚下的一个个绿洲内。这些绿洲由黄土冲积扇形成,黄土取之不尽,所以新疆很早就发展了完全土结构的房屋。克孜尔石窟早期洞窟就普遍采取了筒拱顶的形式。土结构在吐鲁番更为发达,一直到现代仍十分盛行,所砌土坯筒拱跨度可以达到3.5米左右。敦煌壁画中的西域式城堡和房屋形象,正是土结构建筑技术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