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的“伏”指的是“伏邪”。“六邪”是古时人们的一种说法,即指“风、寒、暑、湿、燥、火”,伏邪就是暑邪。
古人认为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夏季人会大量出汗,这个过程能排除体内废物,促进新陈代谢,是人排除暑邪的重要途径。
1.冰饮类
米酒
春秋末期的时候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冰镇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里面含有的酒精还能够促进排汗。
冰酪
宋代的时候非常盛行一种称为“冰酪”的冰饮,可以看成是冰激凌的祖宗。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赞赏“冰酪”:“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在当时“冰酪”是一种皇家饮品,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近似现代固液共存态的饮料,卖相肯定不如现代冰激凌。为了增加口感,古人会在“冰酪”中加盐,所以“冰酪”尝起来有点咸味。
大约在13世纪,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将“冰酪”的制作方法载入《东方见闻录》传到意大利,由此欧洲人的冷饮也有了新的突破。冰淇淋首次在欧洲见诸史料,以后,冰淇淋开始在欧洲流行,在意大利被称为“牛奶花”,在英国被称为“冻奶油”。1550年前后,侨居罗马的西班牙医师维那传南加发现,在雪中加盐,可以使雪的冰点降低。如果这种加了盐的雪放在容器外,能使容器内的牛奶混合物迅速达到冰点,这一发现使大量生产冰淇淋成为可能。
杏仁酪
清代的时候统治者非常享受生活,三伏天喜食杏仁酪。杏仁酪简单来说就是半固态的杏仁汁,将甜杏仁去皮煮熟捣烂,加入沸水,用清洁白布滤出白汁,去渣再加水重捣再滤,反复3次后将杏仁粉末弃去,最后在浓汁中加入少许蜂蜜,放在冰中冷冻。甜杏仁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脂肪和蛋白质,有润燥补肺、滋养肌肤的作用。
2.汤食类
汤饼
南北朝流行在三伏天使用“汤饼”。因为古代面食都被称为“饼”,所以“汤饼”就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是汤面的前身。《齐民要术》记“水引”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可见,古代制作“汤饼”要先把面揉搓成条状,然后浸入冷水中。再在锅边上揉搓成薄面片,在沸水中煮熟。使用“汤饼”能够促进排汗,带走人体多余热量,所以夏天食用有消暑的作用。或许,我们现在经常在夏天食用汤面的习惯就是继承自祖先。
莲子汤
明清时期,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莲子性味甘平,具有降火的作用,在炎夏人的心火旺盛,使用链子汤不仅能够降火,还能够补脾涩肠,养心益肾。新鲜的莲子很嫩,可以生吃;晒干的莲子则比较老,可以和红枣、银耳一起炖汤。
除了莲子以外,中草药避暑也是古人常采用的方法。据《京都风俗志》说:“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学上以根状基入药,性平、味甘,功能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生用可治咽痛、痈疽肿毒。
不过用这种中草药汤食的口感和味道不怎么好,而且有特殊的气味,如果无法忍受,还是好莲子汤更加妥当。
菌菇汤
三伏天经常伴有雷阵雨,气温忽高忽低,树林阴暗潮湿的地方,菌菇容易生长。使用这类材料制作的汤食味道就非常鲜美了,而且菌菇富含多种蛋白质,具有极强的滋补保健的功能。银耳羹、竹荪汤、清炒黑木耳等,都是常见的夏日养生美食。
竹荪(sun)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三伏天的气温很高,如果感觉没有食欲,可以从古人的夏季养生饮食中借鉴经验,制作一道夏季养生美容食品。
无论是古代吃货还是现代吃货,“吃”这个话题永远没有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