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明清皇帝在这里执政、生活,工匠们既要成全皇家威严的仪态,又要保证在夏日舒服惬意地纳凉,大局观和小心思,缺一不可。
皇宫的布局大多是坐北朝南。《易经》上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意思是圣明的先王坐北朝南,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国家。
紫禁城的宫殿,秉承着传统的朝向,且在南侧大量开设门窗。太和殿南立面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
这种做法,很符合中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夏季,高气压中心位于东南太平洋,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到了冬天,高气压转到亚洲大陆西北,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故宫对建筑的设计最为适宜:面朝南侧、开设窗户有利于夏季通风,北侧封闭则有利于冬季御寒。
除了“坐北朝南”,紫禁城还有一个布局特点是“背山面水”。山,是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水,是城南的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其实是从紫禁城西北角进入的,沿着西侧城墙内侧向南流动,再向东贯穿城南的太和门广场,最后从东南角流出。内金水河补充了紫禁城内的水汽,在夏天也可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有利于产生避暑的效果。
从气流组织角度来看,由于紫禁城北部有景山遮挡,因而与山垂直的气流不会很顺畅,而与山平行的气流则畅通无比。由于建筑侧面的挡风面积较小,所以整个城内气流组织都较为顺畅,在夏天也非常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