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20 09:03:35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  作者:丁奕
核心提示:广州传统民居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也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广州传统民居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也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广州传统民居先后经历了干栏式建筑、“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西关大屋以及近代都市时期的骑楼和东山花园洋房等多种居住形式演变。


  历史演变


  一、汉墓出土的房屋模型


  古代广州民居已经较难寻觅,但一些汉墓出土的随葬明器,可以为我们了解昔日古代广州传统民居提供参考。这些古代房屋模型主要以陶屋居多,形态主要有干栏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式、城堡式五种形态。


干栏式陶屋 西汉 广州博物馆藏


  古代广州高温多雨,毒蛇鼠蚁较多,干栏式建筑这种底部悬空的房屋,既能够防风避雨,又能躲避毒虫的侵袭,是广州先民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逐渐摸索出来的居住方式。


  曲尺式陶屋,建筑平面呈曲尺形,正屋为横堂,门口开在正面,横堂后侧是厕间。


  三合式陶屋,前为堂屋,两廊屋在后边,廊屋的后墙间用矮墙连接起成为后院。


  二、“三间两廊”屋


三间两廊屋示意图


  “三间两廊”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最基本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广州近郊出土的汉墓明器。“三间两廊”屋的平面呈对称的三合院布局,主座建筑三开间,前带两间廊屋和天井,民间称之为“三间两廊”。


  “三间两廊”屋普遍为单层,厅堂居中,两侧为房,天井两旁称为廊的分别是厨房和杂物房。建筑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外墙常用青砖墙,石墙以及土坯墙。目前“三间两廊”屋在市内已经较少,城郊农村还保留不少这种民居建筑。


  三、竹筒屋


  竹筒屋面狭窄,纵深细长,形似竹筒,故称竹筒屋。关于竹筒屋的起源,无确切年代可考,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广州的竹筒屋出现于19世纪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时期。广州气候闷热潮湿,竹筒屋进深大,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面为门厅,后面为厨房,中间则根据进深长短布置一个或多个卧室及通风天井。



  四、明字屋



  平面双开间,类似“明”字。故称明字屋或明次屋。由厅、房和厨房、天井组合而成。明字屋平面紧凑、功能明确,使用方面,通风采光好。城市中的明字屋常为楼房。


  五、西关大屋


清末的西关大屋厅堂


  以西关大屋为代表的粤中大型天井院落式民居,多为清末富商豪绅等大户人家的居所。


  西关大屋是典型三开间建筑,正中的开间叫“正间”,两侧称“书偏”,意为旁侧的书房和偏厅。书偏旁常设有青云巷与邻居相隔,青云巷兼具交通、防火、通风、采光、排水等多种用途。


  正厅是供奉祖先和家庭聚会议事的地方,两侧用房主要有偏厅、书房、卧室、厨房和楼梯间等。


  六、骑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骑楼建筑


  骑楼是沿街二层以上骑跨人行道的商居两用建筑,广州市政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推行现代都市计划时,曾在新辟及拓宽大街两侧大规模建设骑楼。骑楼面宽通常在3—5m,进深20m左右,平面形式与传统竹筒屋、明字屋相比,并没什么大变化。广州雨季时间长,阳光辐射强,骑楼横跨在人行道的半室外空间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的同时,也有利于吸引顾客停留,增加店铺的商机。


  七、东山花园洋房


东山新河浦洋房建筑——逵园


  东山花园洋房位于广州旧城以东一带,是民国政府统一规划,划定地块,提出对住宅的设计要求,然后售与私人或开发商进行建设的郊区独立式住宅,业主非富即贵,既有政府高官,也有本地富商和归国华侨。


  东山花园洋房建筑规模并不大,每层居室三、四间,底层为客厅、餐厅及厨房,二层为卧室、书房、阳台等。平面采用独立集中式布局。与传统民居相比,洋房房间开间加宽,进深减小,光线充足。


 
标签: 广州传统民居

本文标题: 广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8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