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当中,不论亭台楼阁,都是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的。而在屋身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的物件莫过于柱子。承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而在功能性以外,古代工匠也赋予了这些本来光秃秃的柱子丰富美丽的外观。集功能与美观于一身,这些各有千秋的柱子,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檐柱2.角檐柱3.金柱4.抱头梁5.顺梁6.交金瓜柱7.五架梁8.三架梁9.太平梁10雷公柱11.脊瓜柱12.角背13.角梁14.由戗15.脊由戗16.趴梁17.檐枋18.檐垫板19.檐檩20.下金枋21.下金垫板22.下金檩23.上金枋24.上金垫板25.上金檩26.脊枋27.脊垫板28.脊檩29.扶脊木30.脊桩
中国古代多作木建筑,因此柱子的材质也大多是木材,此外还有砖、石等材料。按照形状,有方柱、圆柱、凹棱柱、八角柱、瓜楞柱等;而按照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则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角柱、蜀柱、垂柱、雷公柱等一长串的名字。
原来,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柱子也有这么多花样的。
总的来说,这些名字五花八门的柱子可大致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种,建筑的外围有檐柱和山柱,里围有金柱、中柱等。
檐柱
这其中最华丽的莫过于檐柱,它是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承载了屋檐的局部分量,也称廊柱、擎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因为在房子外围,打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因此檐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门面担当,用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雕刻和花纹,奠定自己“柱中王者”的地位。
金柱
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外,其余都叫“金柱”。金柱按照位置差别又有核心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核心金柱(又叫“老檐柱”),在核心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金柱接受屋檐局部以上的屋面分量。在重檐修建中,金柱上端向上延长,中转下层屋檐,并接受下层屋檐分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中柱
在建筑物纵中线上,除山面二端外,顶端支承脊檩的通柱称为中柱,它将修建物进深偏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修建中,而殿堂修建普通不用,以扩展室内空间。
山柱
位于修建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位于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面,用以支撑屋顶,在门庑修建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童柱
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像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角柱
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差别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照位置功能差别,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蜀柱
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也称侏儒柱或瓜柱。也泛指短柱,梁架上的蜀柱,在清式抬梁式构架中称为瓜柱。位于脊檩下方的称脊瓜柱,位于金檩下方的称金瓜柱。在中国南方有的地区穿斗木构架中,把不落地坐于穿枋上支撑檩条的柱子也称瓜柱。
垂柱
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雷公柱
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修建正脊两头用于支持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圆攒尖或多角攒尖修建中的保顶中间下方,由戗脊支持的短柱子也叫雷公柱。
这么多的柱子,除了长短、位置、形状、功能不一,也有些固定的程式和规律,比如:同一建筑不同位置的柱子直径(粗细)一般有所变化,通常里围的柱比外围的檐柱直径大(粗壮),承受梁架荷载较大的柱子直径更大;每根柱子的柱头、柱根直径不一致,柱根直径大于柱头直径,即柱头比柱根细;柱子的安装除特殊需要外,柱根都墩在台基上,或有榫头,不与台基牢固“生根”,这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的特点之一;柱子依据不同位置,安装后柱头向房屋中心微微倾斜,称为“侧脚”,有利于大木结构的稳定性,且不同时代建筑对不同位置柱子的“侧脚”要求不完全一致。
一根小小的柱子里,原来也藏着这么多花样。看来,中国古建筑的世界真是天地广阔,大有可观呢!这其中凝结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着别具一格的东方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