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特殊的美味:食色秋风 一口甜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9-13 10:53:07  来源:苏州市植物园
核心提示:鸡头米“韧纠纠”的,黏糯似耳边萦绕的吴侬软语,轻弹如足尖碰触的雨后石阶。连汤也带着沁人的清香,就像抿了一口烟雨江南的秋意,成就了苏州人特殊的美味。

  食色秋风,只为这一口软糯。


  鸡头米“韧纠纠”的,黏糯似耳边萦绕的吴侬软语,轻弹如足尖碰触的雨后石阶。连汤也带着沁人的清香,就像抿了一口烟雨江南的秋意,成就了苏州人特殊的美味。


  这是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对芡实的味觉评价。



  


  芡实,俗名鸡头米。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圆形的叶子,似小圆桌,反面有刺。花单生,伸出水面,花瓣紫HongSe。果实硕大,有个尖尖嘴,形如鸡头,故得名。大江南北的地沼、湖泊都有种植,但以苏州地产最为出名。它娇贵可口,是苏州时令里的水仙子。


  南芡与北芡


  芡实有南北芡之分。


  南芡,也称苏芡,为芡的栽培变种。原产苏州郊区,植株个体较大,地上器官除叶背有刺外,其余部分均光滑无刺,采收较方便,外种皮厚,表面光滑,呈棕黄或棕褐色,颗粒浑圆饱满,外观莹润柔香,入口香甜弹糯。


  北芡,也称刺芡,有野生也有栽培,质地略次于南芡,地上器官密生刚刺,采收较困难,外种皮薄,表面粗糙,呈灰绿或黑褐色,种子较小,常晒作干货出售。


  鸡头米,作菜吃,可与虾仁、莲藕、荸荠丁同炒,鲜甜不失鲜脆感。但苏州人最爱的吃法,还是羹食。


  清水烧开,六分水,四分米,鸡头米沸煮两三分钟,再放入少量白糖即可,那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地道的做法还会加入干桂花,清甜里藏有隐隐的桂花味,香气甚是悠长。



  除了鸡头米,苏州的水八仙还有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


  菰


  菰(gū)俗名:高笋、菰笋、菰首、茭首、菰菜、茭白、野茭白、茭笋。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


  茭白在古代是作为一种粮食来种植,它是“六谷”之一、即古人常吃的“菰米”。作饭食用,有营养保健价值。全草为优良的饲料,为鱼类的越冬场所。也是固堤造陆的先锋植物。



  在菰生长过程中,秆基嫩茎为真菌Ustilagoedulis寄生后,会变得粗大肥嫩,称茭瓜,也就是茭白。


  在江南茭白以“中腊台”“吴江茭”品质最佳,其茭肉洁白柔软少纤维,可加工配以荤素炒煮成佳肴。


  慈姑


  慈姑,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生长在浅水里。叶片箭形、宽大、肥厚,甚是奇特。圆锥花序高大,开白花。匍匐茎末端膨大呈球茎,可作蔬菜食用。



  吴中慈姑以“苏州黄”驰名。个大质糯,淀粉、蛋白质含量高。


  慈姑有许多食疗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行血通淋之功,是一种风靡世界各地的碱性保健食品,民间有“内火旺喝碗慈姑汤”的说法。


  不过最能勾起儿时回忆的莫过于那酥脆油香的炸慈姑片了。


  荸荠


  荸荠,俗称“马蹄”,是莎草科荸荠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多栽培在洼地。地下茎扁圆形,赤皮褐色,肉白色。秆丛生,直立,圆柱状,灰绿色,光滑无毛。叶缺,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花丛生于秆顶端。



  荸荠生吃,醇甘清香,胜似秋梨;熟食,则可以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中国清代著名治疗热病伤津口渴的名方五汁饮,就是用荸荠、梨、藕、芦根和麦冬榨汁配合而成的,吃鲜荸荠还有利于流脑、麻疹、百日咳以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


  菱


  红菱亦称水红菱,千屈菜科菱属,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浮水叶互生,三角状菱形。花小,单生于叶腋,花瓣4,白色。果三角状菱形,具4刺角。花期7-9月,果期8-11月。



  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宜于生吃。红菱鲜嫩时味甘美,可作水果生食;老菱带壳煮熟,性糯清香微甜,号称“水栗”;老菱可制淀粉,菱粉质细洁爽滑,为淀粉中佳品,最宜于制雪糕、冰淇淋和细糕点。


  莼菜、水芹与莲藕


  莼菜、水芹与莲藕我们曾在推文《美了千年,〈诗经〉之水生植物》中有过详细的科普,这里就不多赘述。



 
标签: 苏州小吃

本文标题: 苏州人特殊的美味:食色秋风 一口甜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9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