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09-27 09:47:05  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
核心提示: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为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推动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

  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为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推动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


  一、新时代新形势对中国博协工作的新要求


  中国博物馆协会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在国家文物局和民政部的指导和管理下,协会始终坚持正确的办会宗旨,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关心支持中国博协工作的其他力量,按照协会章程所赋予的职责,根据文博事业新形势的要求,以博物馆专业化发展需求为驱动,在推动学术研究、促进行业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对外交流、改善会员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一,协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党管协会的政治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秘书处队伍建设,为协会业务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推动博物馆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致力于高水平学术出版,汇集、共享研究成果。


  第三,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博物馆行业所需,积极引导博物馆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坚持内部协调和跨行业合作相统一,多渠道助力博物馆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实施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培训课程,多渠道加强博物馆从业者专业能力建设。


  第四,促进政府与博物馆业界的良性互动。在标准研制、行业评估、资质认定等事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服务政府宏观决策。


  第五,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深化与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合作,不断密切与各国际伙伴的合作关系,巩固提升中国博物馆国际影响力,促进不同国家博物馆共赢发展。



  同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工作要求,中国博协在更坚决锚定自身组织定位、更深入挖掘自身专业资源、更突出发挥自身职能特色、更有力凝聚广大会员智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第一,作为兼具学术和行业属性的社会团体,在防控意识形态风险、严守纪律规矩以及承担更多社会和专业责任方面,存在政治站位不高、学习能力和自觉意识不强的问题;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备,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工作效率、学术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博物馆》编辑部等常设机构专业能力和科学管理建设相对滞后。


  第二,在促进博物馆学科建设和行业专业化发展方面,长远而系统的发展战略谋划不够,部分品牌活动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科学化的资源配置和实现路径有待优化。


  第三,在做好政府与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方面,与贯彻落实中央对文博工作重大部署的衔接不够紧密,依照《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履行行业指导、自律、协调、监督职能不充分,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能力尚有欠缺。


  第四,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向国际博物馆领域推介的著名中国博物馆品牌及代表性人才的数量很不够,影响力尚未充分释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将博物馆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布置了“让文物说话”展览精品工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阐述了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博物馆事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博协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谋求新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团体发展道路,履行党和政府联系博物馆行业桥梁和纽带的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博物馆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四个坚持”,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建设博物馆强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党管协会的政治自觉。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团体党的建设战略布局,切实贯彻民政部、国家文物局党组关于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各项政策要求,探索和完善符合协会各机构实际的稳定、复合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党管协会全覆盖。


  ——强化会员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自觉。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持博物馆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和引导广大会员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


  ——始终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行业性、学术性社会团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协会服务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各专业委员会和团体会员单位为着力点,推动构建博物馆新发展格局,促进博物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多元的博物馆发展。


  ——始终坚持奋发有为的规划和工作思维。在中国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需求中锚定协会独特的职能坐标,聚焦广大会员“急、难、盼”的问题领域,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指导发展,推广优秀,反映诉求,改善博物馆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增强博物馆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行动目标


  总体目标:继续坚持公益性、服务型的办会宗旨,以协调统筹和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加强机构、提升能力和完善机制为支撑,到2025年,推动博物馆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促进博物馆行业专业化健康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博物馆行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对国际博物馆界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


  具体目标:适应文化强国建设新目标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助力博物馆行业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之中,着力发挥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引领全民文化素养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学科与学术体系;着力发挥协会及会员的专业优势,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引导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效能;做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构建好行业主管部门与业界的纽带和桥梁,突出社会团体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好在学术调研、专业引导、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提升我国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着力推进协会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充分发挥会员主体作用。


  三、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1.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会员及博物馆工作者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实施党建强会计划。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协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协会秘书处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支部党员大会等,引导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相应活动,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博物馆行业工作人员道德自律。结合国际博协新版博物馆定义和职业道德准则,加大宣传和贯彻《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力度,激励和引导广大博物馆工作者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四、构筑学术研究交流新高地


  4.加强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建设,促进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引导行业逐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积极促进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努力提升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选博物馆行业优秀专家担任文博专业校外导师,支持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学及教材建设。


  5.规范行业学术发展,优化学术研究和创新的环境。吸纳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背景行业专家,组建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科研和业务工作的指导。实施“《中国博物馆》论文写作培优计划”,针对博物馆工作者,开展学术科研、学术写作、学术表达等方面的专门培训,提高其科研转化能力。开展与博物馆重大现实问题和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和鼓励专委会设置研究课题或专题调研。


  6.进一步优化学术交流体系。从2023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中国博物馆研究年会”。持续办好“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推介”“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5·18国际博物馆日青年论坛”等特色学术活动。在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开展学术研讨、举办专题展览等系列纪念活动,出版纪念文集。


  7.管好用好博物馆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好、使用好与腾讯公益基金会设立的“齐行共进:博物馆纪念馆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播公益基金”(简称:腾博基金),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博物馆研究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8.实施《中国博物馆》编辑出版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明确《中国博物馆》定位,以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为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和学术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审校制度,提高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专业期刊。将《中国博物馆通讯》的编辑出版改为电子化方式,更高效、便捷地传递行业信息。


  五、推动行业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9.引导博物馆均衡发展,提升博物馆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中小博物馆的质量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注,力争大馆小馆协调均衡发展。引导和支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健康规范发展。支持优化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区域布局,支持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改扩建,指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探索开展长城沿线博物馆、纪念馆、乡村博物馆建设与展览数字化传播项目。围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的有关规定,推动设立具有可实施性的文物管理、收藏研究、展览展示、教育活动开放实施、文创授权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规范管理博物馆行业,降低及减少行业中的风险和隐患。


  10.引领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推出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的相关措施,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提供专业指导。推动博物馆科技创新,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引导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充分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强化教育功能。


  11.加大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安排高校青年博物馆学教师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做访问学者,培育一批兼具博物馆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实施“中国世界遗产博物馆化展示传播人才培训计划”,以世界遗产地为实践基地,加强中国世界遗产的博物馆化展示与传播。实施“博物馆传播人才培优计划”,通过实地考察、业务交流、学习培训,重点提升地市级博物馆人员以展陈为核心的业务能力。



  六、加强协会博物馆高端智库建设


  12.加强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参与构建着眼国际视野、扎根中国实际、探索中国模式的博物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中国博协科研课题,资助聚焦博物馆、纪念馆理论建设与行业发展中的不均衡、不充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紧紧围绕数字技术等带给博物馆发展的新契机,开展前瞻性研判,为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提供咨询建议。高质量完成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卷》编撰。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等协会主编的系列丛书。


  13.做好政府转移职能的承接。积极争取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深入做好博物馆定级和运行评估。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的特色和优势,建立起能负责、能问责的博物馆定级评估机制,参与研制评估标准,开展评估培训,强化评估定级效果的监督和成果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及时总结第四批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的问题,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专业化、科研业务工作薄弱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博物馆补齐短板,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14.开展协会行业激励提升行动。完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等,进一步明确推介范围、条件、标准、程序、要求、评审周期、评审专家等。积极探索推出新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专业评审推介活动,切实反映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最高水平。加强协会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组织申报与管理工作,严格申报材料审核,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规范博物馆陈列展览行业发展。


  七、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15.深化博物馆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职责,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宣传方法,向世界讲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方案”。积极邀请国际博物馆同仁来华交流,加强与国(境)外博物馆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等知名国际学术活动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利用好国际性会议平台,协调指导省级博物馆协(学)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有计划地向国际组织推荐中国代表参加交流培训,打造国际化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维护好中国博物馆协会外文网站。出版《中国博物馆》英文、日文、韩文目录及内容提要。编制英文版中国博物馆协会信息电子简报,在外文网站公开发布,并发送至国际博物馆行业组织和有关国家委员会。支持编译国(境)外博物馆专业系列书刊,编辑出版面向海外发行的《当代中国的博物馆》(英文版)。


  16.实施国际化博物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组建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现、培养、扶持、储备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年轻人才,推荐并支持其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相关活动,积极推荐中国博物馆青年人才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国际委员会任职,为中国博物馆事业“走出去”奠定人才基础。


  17.深化国际博物馆学研究及人才培训交流合作。基于“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培训中心”,面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培训课程,提高国际相关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支持“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整合世界不同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八、提升协会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


  18.完善协会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不断提高依法治会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深化协会改革,加强分类指导,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争取建成5A级全国性社会团体。严格执行《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会议事规则》《中国博物馆协会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强化机构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以建设学习型、实体化的秘书处为目标,做好秘书处内设机构优化设置、职能细化配置工作,成立专委会与会员服务、课题与项目、国际交流合作等内设部门,制定秘书处管理和学习制度。确保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会依法依章程履职。推进协会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建设智能化办公系统,完善协会人事、财务、档案、监督、信息公开等管理制度,制定协会社会服务良好行为准则和协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为协会依法依章程办事提供制度保障。


  19.促进专业委员会的规范管理。认真执行《中国博物馆协会专业委员会组织规则(试行)》,明确专委会的团体会员制(单位代表制)。各专委会每年年底向博协秘书处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要求专委会与秘书处挂靠单位加强一体化建设,制定实施本专委会内部的中小馆对口帮扶计划。加强中国博协与各专委会以及各专委会之间的交流,鼓励联合举办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专委会的增、并、撤实行动态管理。


  20.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作用。明确各专委会的职能及工作方向,鼓励各专委会在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社会活动等方面培育并形成优势品牌。开展“一专委会一品牌”建设计划,要求各专委会举办高质量的学术年会,有条件地可出版会议论文集。结合专委会宗旨、特色,举办各种活动。


  21.切实增强会员服务水平与协会凝聚力。到2025年,争取团体会员总数达到2500家,个人会员达到20000人。完善协会会员服务。健全个人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制度、注册制度和会费收缴制度,制定会员行为规范,严肃会员纪律。制定协会服务标准和联系服务制度,推行协会年报制度,让会员及时了解协会工作。加强会员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会员服务内容,完善会员服务方式,优化会员服务流程。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完善联系广泛、服务博物馆工作者的工作体系,让广大会员对中国博物馆协会有切身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协会真正成为有温度、可信赖的会员之家。


  九、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22.加强组织协同。加强与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及地方博物馆协(学)会的沟通交流,着力形成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3.强化队伍建设。深化组织、人事等方面的改革,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方面确保协会工作的需要。加强协会负责人领导力建设。实行新的秘书处人事管理办法,完善机构设置,调动各方资源,配齐配强配优工作人员。通过在岗培训、挂职交流等手段提升工作人员能力水平。


  24.确保资源配置。加强与文化旅游、发展改革、财政、民政等政府部门的主动沟通协调,汇聚政策和行政资源,创造良好政策与行政资源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朋友圈”,引导鼓励各方资源共同参与支持协会工作。


  25.建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做好对人、财、物的使用监督、项目监理、资金审计等工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标签: 中国博物馆

本文标题: 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195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